您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我的农民父亲:“你要好好写写我们农村的变化”
2007-10-14 11:23:1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 张先国)“你报道十七大,可要好好写写我们农村的变化!”10月13日晚,正在采访报道十七大的我接到湖北老家父亲的电话。父亲手机那边的声音,显得有些嘈杂,看来他的这个电话,是在乡亲们鼓动下打来的。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仙桃市农村,60岁的父亲并没有呆在家,而是和村里的戏班子一起在邻近的监利县乡村唱戏,他经营流动戏台已有三年。前几天,他就挂上了“喜迎十七大、唱好花鼓戏”的标语。

  父亲关心时事早就在村里出了名,这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生产队安排他放鸭子挣工分。他在田埂上写写画画,坚持自学文化,19岁便当上了生产队长。他常说:“要在旧社会,我只能当叫花子。”

  电话那端,父亲忙不迭地说:“这场戏唱完后,后面三四场戏又被预订出去了……”前年,村里组建了一个戏班子,父亲花800元置办了个流动戏台。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投资,两年唱了80多台,一台戏收台租费150元,净收入1万多元。

  改革开放以后,父亲曾年复一年地折腾家庭副业:养鹌鹑、种蘑菇,因技术不过关半途而废;烤饼干、做副食,因本钱太少销路不大;搞电焊、跑运输,因设备陈旧打不开市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上中学时,父亲为了有稳定的收入,承包了40多亩稻田。记得有年夏天,父亲在暴雨中扶犁耕田,呵斥耕牛的吼声炸雷一般响,吓得我战战兢兢。

  电话那端,父亲扯着嗓门说:“有了农机补贴政策,机械化一下子就搞起来了,人闲田不闲,割了谷子种油菜,收了棉花种冬麦,比城里的草坪要气派……”

  1990年秋天,我到北京上大学,当时学费加住宿费共256元。时任村委会主任的父亲带着我到处借钱,当我从他一向自信的笑容中看出羞惭时,心里一阵酸楚。等我参加工作拿工资了,父亲不再为我操心,可他却让我越来越操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家乡农民较艰难的日子,粮食价格低,洪涝灾害频繁,种田常常亏本。我不时往家里寄些钱,后来干脆把父母接到城里,责任田推给了别人。

  2005年1月24日,我在家里写湖北省宣布免除农业税的稿件。父亲看到后,第二天就跑回老家,要回了责任田。他一回去,竟成了“大忙人”。当时村里正修“村村通”水泥路,他这位“老干部”自告奋勇当了牵头人,路修好了还装上了路灯。

  电话那端,父亲时不时发问:“昨天村里来电话要我到镇里办医保,你晓得报销比例不?”“家里有线电视马上要装了,收费标准是几多?”“据说装修厨房也有专项补贴,你知道有多少?”他的这些问题,我都无法作答。虽说我是新华社长期跑农村的记者,但这两年各地惠农举措频繁,个中细节确实难以全面掌握。

  在乡亲们一阵催促的声音中,父亲嘿嘿一笑,终于念出了他新作的戏词:“三农政策好,农民实惠了,家家住楼房,空调挂墙上,太阳能做了澡堂;文化生活也有趣,年年都要唱大戏,村村公路是水泥,农民种田有手机……”

  我的农民父亲,我真可以放心了。

 
【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全国代表大会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张先国 编辑: 梁国瑞
·进取、责任、自信——十七大基层代表印象
·十七大代表宋鱼水:让人民成为法治大厦的主人
·十七大代表宋鱼水:让人民成为法治大厦的主人
·进取?责任?自信——十七大基层代表印象
·光明日报: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