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2日讯 “国家的科技投入很大,在眼科科学领域,我们要竭尽全力探索,永不停步!”昨天,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这句简简单单的话语,是一位眼科专家的誓言。
早在今年1月8日,凭借在“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上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成果,姚克就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治疗的成功经验,被写入了世界眼科专业教科书。他摸索出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已成为全球眼科医生的规范教材。
不过,在姚克看来,一切都只是开始。在科研的路上,他和他的团队将一直走下去。
坐在车上不停发短信
指导科研
姚克很忙,日常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很多,但无论怎么忙,他都会想方设法留给患者时间。每个星期,他都要保证2天门诊、2天手术。有时因出国讲学等耽误了门诊,回来后他都要找时间补上。
申屠形超博士是姚克的助手,也是他的学生。他说:“姚老师在外面的事情很多,有时在机场或在路上,他还会不停地发短信指点我们。他没有节假日的,夜里一般也工作。晚上应该休息了,他想到一个实验课题,又会马上给研究生打去电话,教大家如何做。”
在另一名助手兼学生叶娟博士的眼里,尽管姚老师平常工作十分繁忙,但对待弟子,他却十分严谨。有一次,叶娟拿到作业时大吃一惊,对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甚至是一些用错的词语,姚老师都用红笔很仔细地修改出来。
在眼科科学探索路上
永不停步
白内障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眼病。1991年以前,白内障患者决定动手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要把导致失明的混浊晶体摘除出来,必须要在眼部切开12毫米左右的创口。过大的创口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炎症,手术失败的风险非常大。
从瑞士留学回国的姚克,决心改变国内白内障手术的落后状况。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植入的人工晶体只需6毫米,为什么不把11毫米的混浊晶体切成2块,分两次摘除呢!”果然,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效果出奇得好。创口从原来的11毫米变成了6毫米,白内障病人动手术后相比以前散光小、损伤小,并发症也明显减少。
正当国内眼科界还在为6毫米创口的创新技术轰动时,姚克又让大家眼前一亮。1993年,他又做到3毫米创口摘除白内障手术。
2003年,姚克又将手术切口突破性地缩小至1.5毫米。经过数百例临床证明,1.5毫米微切口的手术效果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眼组织创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实现术后零散光。曾有人以“头一天开刀,第二天上班”来形容这一手术方法的神奇。
今年,姚克打算组织全国8家大医院的眼科医生,召集我国农村县一级的眼科医生,推广规范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目前,这一推广项目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并获得200万元的科技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