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3月13日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我国的丝绸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建议,应尽快将“中国蚕桑丝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确立中国蚕桑丝织在世界上的原创地位,并将中国蚕桑丝织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在整体上得到保护。
赵丰认为,“中国蚕桑丝织”的组成内容如蚕桑民俗、丝绸文化与丝织技艺及历史文物等整体的原生态保存性好,活态传承脉络清晰,是一项可以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我省与江苏已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级和省级的与蚕桑丝织相关的项目,如我省的杭罗、瓯绣等,江苏的云锦、苏绣等,还有其他省市的蜀锦、湘绣、粤绣、蜀绣、顾绣等,这些都为申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国蚕桑丝织文化的现状,也符合联合国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赵丰指出,目前我国大量蚕桑丝织传统技艺及相关风俗都处于一个濒危的状态。如在我省,受到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影响,大量桑地被改作它用,年轻人不再养蚕,国家正在实施东桑西移的计划,历史上的蚕乡丝府无法保留传统的民俗,而新开辟的蚕桑基地只把它作为一种产业,不可能来保存传统文化。其他相关的传统生产技艺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也需要保护。
赵丰认为,应将现有的中国蚕桑丝织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一条主线把同类型项目进行捆绑申报。具体而言,应以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苏南地区为核心,联合其他相关地区如广东、四川、新疆等地一起申报。申报内容应以蚕、桑、丝、织、染、绣等全过程中的传统生产技艺为核心,包括文化习俗、民间说唱和舞蹈等。他建议由国家文化部委托浙江省和江苏省等相关省市共同商议,组织全国性的申遗班子,并尽量争取在今年内推荐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