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开的南翔小笼文化研讨会传出消息说,今年5月获得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翔小笼制作工艺”,目前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举若成功,南翔小笼将成为首个小吃类国家“非遗”。
有望开小吃“申遗”先河
“小时候我就喜欢吃南翔小笼,但是现在南翔小笼的味道已经大不如前了。”昨日,50岁的江中生在南翔小笼的发源地南翔镇说,老上海人都知道南翔小笼“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几乎是公认的最具上海特色的小吃之一。
据嘉定区南翔镇调研员王其兴介绍,南翔小笼的“精到”,关键在于其做工讲究、肉馅精良。据专家初步考证,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
“南翔镇现在有南翔小笼店近百家,正规做南翔小笼的仅30多家,但工艺纯正的不多。”王其兴透露说,目前,南翔镇申请商标保护的仅两家,即古猗园公司的“古猗园”品牌,以及南翔饮食服务公司的“南翔小笼”品牌。
第七代传人尚在培养中
在接受采访时,南翔镇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南翔小笼制作工艺的保护受到重视,很大一个原因是,如果不规范现在的南翔小笼包工艺,这门百年老字号就有可能“走样”甚至失传。王其兴则表示,美食是一门艺术,包括南翔小笼在内的小吃保护,就是要将优秀的民间艺术发展到极致。目前,虽然第六代传人已经能挑起大梁,但这是民间的手工技艺,制作工艺繁复,需要学艺的时间较长,好多技艺只能神会,很难言传,所以,第七代传人尚在培养之中。早报记者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