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统领着中国最高端的航空团队,以实现国人千年来的登月梦想。
一头银发,栾恩杰极显干练,一脸微笑,亲和谦逊。
他具有科学家的严谨,而其连珠妙语更显机智、风趣。正如他的演讲,再专业的语言,也能被他表述得形象、生动。以至于,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大学生送给他的掌声达十多次。
2007年4月,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一期将启动。昨日,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中国地质大学讲学时,透露“嫦娥”将有望实现三个“独一无二”。
[之一]突破“刹车”难关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规划分为“绕”、“落”、“回”三期。
栾恩杰介绍,今年年初,“嫦娥”工程一期的地面基础设施已开始建造,预计年底完成。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期绕月卫星将于明年4月前后发射升空,发射火箭初步选定为长征三号。按计划,“嫦娥”卫星先绕地球飞行4-6天,再飞往月球,进入月球轨道。当卫星进入月球引力区时,我们要对其进行“刹车”,以确保它及时被月球引力捕获。“但不要小看这个‘刹车’。”栾恩杰解释说,如果“刹车”早了,卫星会游离到太空,如果晚了则会撞上月球。因为这一难点,之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第一次发射探月卫星就成功的。
栾恩杰对“嫦娥”的第一次飞天充满信心:“我们的第一个一定要绕起来,不能撞不能跑。”因此,这对我国的测控技术提出考验,要求测量轨道位置数一定要精确无误。
[之二]“看不见也要走得准”
“我们的目标是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栾恩杰毫不避言,资金并不充足,跟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只有靠技术弥补。
整个绕月探测过程中,地面测控中心要随时能观测到其运行状况,我国只在喀什、青岛各建有一个观测站,但要实现24小时连续可观可控很困难。“这需要‘借用’欧美等地的监测点。”有支持合作的,也有拒绝的,一路曲折,栾恩杰提起这段艰难的谈判时却似乎很轻松。想尽一切办法之后,至今我们仍可能有5个小时完全看不见“嫦娥”卫星,也就是说要“闭着眼睛”飞行。说到这里,栾恩杰的声调突然提高:“看不见也要走,只要我们走得准。”这一大胆想法,又是独一无二,至今尚无先例。
[之三]使用最短的深空探测天线
建立月球之间的信号通联是个难题。此前,我国卫星运行轨道距地最远的只有7万多公里,而月球距地面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这对我国测控系统又是一大挑战。
栾恩杰说,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深空探测中采用口径少于30米的天线,但我们在两个观测站建成的天线口径只有10多米,算是世界上用于该领域最短的天线。保持着标志性的微笑,栾恩杰还是那句话,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这其中包括别人都不曾轻易尝试过的事。(完)(文/记者刘晓星通讯员曹南燕徐燕屠傲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