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广东取得了辉煌成就。到2007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超越台湾,连续十九年居全国之首,经济增长创造世界奇迹;人均GDP实现4000美元的跨越,踏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发展从数量、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广东解放思想,先行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勇于探索,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量跨越3万亿元,超越台湾,连续十九年居全国之首,实现了从物质积累进入资金积累阶段。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广东GDP总量31084.40亿元,实现3万亿元的跨越,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2.4倍,29年翻了5.4番,平均不到6年翻一番。1979-2007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5年,均为两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7年连续18年二位数增长。广东经济总量从1978年位于上海、江苏、辽宁、山东之后列第五,1980年超辽宁,1982年超上海,1988年超山东,到1989年超越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连续保持19年稳居全国之首;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2.5%;经济总量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的跨越仅用了2年的时间。与亚洲四小龙GDP总量比较,1998年超过新加坡的828亿美元,2003年超过香港的1585亿美元,2007年超越台湾,已赶超其中的“三小龙”。1979-2007年年均增长为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位各省之首。广东增速还远高于上世纪新加坡、韩国、日本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速,高速增长持续时间已经两倍以上这些国家。与此同时,财富也在不断积聚,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2年突破万亿大关后,2005突破2万亿大关,同年定期存款突破万亿大关,2007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013.34亿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从加工型转到制造型,并开始进入服务型发展阶段,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并不断优化的变动过程,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29.8:46.6:23.6提升到2007年的5.4:51.3:43.3,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9.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格局,并逐步向“三、二、一”产业高级化格局转变。分产业看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东已掌握了制造加工技术,进入制造型阶段,近年重工业化趋势明显,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43.4%,提升到2007年的61.6%,上升了18.2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突破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产值占50.2%,2002-2007年间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三大新兴产业,主导作用加强,其规模以上增加值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3.1%,提升到2007年的44.8%,上升了1.7个百分点。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三大潜力产业,发展潜力显现,其规模以上增加值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6.7%,提升到2007年的8.5%,上升了1.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规模以上增加值从2000年的688.3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883.08亿元。现代物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文化、体育、科技、咨询和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金融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2005-2007年均增长分别为15.6%、28.9%、21.4%、26.2%、14.6%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长1.2、14.5、7.0、11.8、0.2个百分点。
(三)人均水平实现4000美元的跨越,平均6.4年翻一番。2007年,广东的人均GDP33151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为4360美元,突破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78年的22.8倍,29年翻了4.5番,平均6.4年翻一番,1978-2007年平均增速为11.4%,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人均水平从500美元到1000美元跨越用了八年时间,从1000美元到2000美元跨越用了七年时间,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跨越用了三年时间,从3000美元到4000美元跨越仅用了一年时间。2007年,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人均GDP已突破万美元大关,达10474美元,珠三角地区7516美元。
(四)对外经济贸易成绩斐然,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初期,广东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及省内低廉劳动力,实现了广东经济的腾飞。进出口总值由1978年的15.92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340.35亿美元,1988-2007年年均增长达18.6%.其中,出口总值由1978年的13.8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692.39亿美元, 1988-2007年年均增长达19.7%.对外依存度从1987的92.5%,上升到2007年的155.1%,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87的44.6%,上升到2007年的90.3%.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54.4%和18.5%上升到2007年的68.6%和34.8%,分别上升了14.2、16.2个百分点。
(五)宏观效益不断提升,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按年平均从业人员计算,从1978年的820元上升到2007年的583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升了17.0倍,年均增长达10.5%.分产业看,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0656、76925、8087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1978年的4.8、12.2、9.7倍,年均增长达5.6%、9.0%、8.1%.从劳动生产率分解显示,广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在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贡献率达80.7%.中间投入产出率趋势向下,但近年有所上升。广东中间投入产出率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0.864趋势下降至1999年最低的0.511,近年有所回升,2007年为0.531.投资效益1999年以来呈上升趋势。广东投资效益伴随着经济增长呈周期波动过程,投资效果系数从1979年的0.830总体趋势向下,至1999年最低,随后呈上升趋势,至2007年达0.513,为1996年以来最好水平。
万元GDP能耗持续降低。从可比价计算的单位GDP能耗指数看,广东单位GDP能耗,1990年以来趋势向下至2002年为最低,当年单位GDP能耗仅为1990年的54.2%,下降了45.8%,1991-2002年年均下降了5.0%.随后随着重工业化的发展,万元GDP能耗有所上升,至2005年为2000以来最高,近年随着增长方式转变,万元GDP能耗下降,2007年仅为1990年的53.0%,为1990以来的最好水平。1991-2007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47.0%,年均下降3.7%.
从依靠高投资拉动到“三驾马车”同时发力拉动,特别是消费拉动稳步增强。“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3.1%、54.4%、50.8%、39.1%、54.8%.2007年,商品消费零售总额达16.2%,是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从广东宏观效益指标综合评价注1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总体效益与经济增长趋势变动基本一致,呈现速度效益型特征,2007年宏观效益综合评价值为0.46,为1996年以来的较好水平。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412.13元,上升到2007年的17699.30元,年均实际增长为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93.25元上升到2007年的5624.04元,年均实际增长为6.8%.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人均222元上升到2007年的1266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2%.从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显示,它们分别从1978年的66.6%、61.7%下降至2007年的35.3%、49.7%,显现农村、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农村、城镇消费结构系数注2显示,它们分别从1995年的0.237、0.289、提升到2007年的0.259、0.391,表明农村、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进一步提升。
(七)广东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的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41.82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785.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6.4%上升到2007年的9.0%,国税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7.8%上升到2007年的15.8%,广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来源于广东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994年的12.3%上升到2007年的24.9%,上升了12.6个百分点,广东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二、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求真务实。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每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是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每一次大的解放思想都给经济带来大的发展。1978年,广东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经济快速发展,先后赶超国内其他地区,于1989年居全国首位,1979-1989年广东的GDP年均增长为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百分点。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指明方向。“八五”时期,经济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时期,GDP年均增长为1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2003年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广东,要求广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当好排头兵。广东经济在“十五”时期实现增长13.2%,高于“九五”时期2.2个百分点。人均GDP连破大关,从2003年突破2000美元(达到2150美元),到2006年突破3000美元(为3548美元),直至2007年突破4000美元高达4360美元。
(二)保持社会稳定,保持政策平稳连续。改革以来,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经济的发展以社会稳定为基础,经济大起大落必然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制订政策的连续性,对经济运行的远见性以及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1981年对基建投资收缩过猛导致经济增长直线下降,1989年过度紧缩停顿导致经济滑坡,均是具体政策不平稳而引起的经济较大幅度波动,值得引以为戒。
(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广东的发展过程实际是不断调整优化结构的过程。改革初期生活消费品严重短缺,广东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食品和日常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当年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家庭用具、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广东以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家电产业,成为家电大省。到1996年,广东已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的跨越,步入消费结构转型期,电脑、高级视频、汽车等万元以上级商品进入家庭,广东的产业结构从轻型化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
(四)从局部改革向全面推进的发展,从梯度发展向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道路。广东走的是一条由“点到面”顺序推进的改革之路。从区域发展看,改革初期广东实行政策性倾斜,采用梯度发展战略,对珠三角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珠三角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主体。随着时间推移,区域差异显现,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2002年以来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区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2007年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0.764,低于2006年的0.776水平。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东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从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从外延向内涵转变。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必然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所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经济发展粗放,重物轻人,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地区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只要广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正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全局,广东一定能够再创辉煌,广东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