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委书记覃卫东
“用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新要求去衡量,我们的开拓创新精神还不够强,发展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走一些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甚至损害人自身的健康。——肇庆市委书记覃卫东
对整个珠三角经济圈来说,肇庆显然是仅有的一两个欠发达成员之一。因此在珠三角总体上需要产业升级时,肇庆的任务显然既不同于广佛深莞等珠三角第一梯队,也不同于江门、珠海、惠州等第二梯队——2007年,肇庆市GDP616.55亿元居珠三角倒数第一位。
对肇庆来说,推进工业化已然成为其第一目标。这无可厚非,但不可简单行事——
肇庆策略辩证法
从地理上来说,肇庆处于珠三角与山区的过渡地段,肇庆将全市按经济特点划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市中心区、东南部和山区。
在肇庆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对区域策略作了如下描述:
“加快形成以端州、鼎湖、大旺和高要、四会城区为主的区域经济增长核心,大力发展西江和绥江经济带,在各县(市)区重点发展中心镇和专业镇,形成多个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一核、两带、多极辐射’的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笔者认为,作为珠三角边缘的一个城市,其经济完全被珠三角核心地区塑形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一个三分法其实是不够科学的,它有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所谓的“一核”从经济上来说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尽管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中心毫无疑问是坚实地存在的,但是在经济和产业上它对整个市域并不存在足够的辐射力。
其次,肇庆真实的经济板块,事实上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包括肇庆市区在内的东南板块,一个就是山区。
东南板块事实上是珠三角的外围板块。如果以广佛都市圈作为珠三角西、北部地区的极核的话,南海西区、三水、高明可算是这一极核的第二圈层,而整个肇庆的东南板块则可算是其第三圈层。在这一圈层中,作为一个行政中心和其交通便利性、人才的相对优质性,在接受珠三角辐射时,会对资本流向产生一个校正价值,但并不能改变辐射方向,也不能树立其与高要市区等更靠近珠三角的镇的异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肇庆市区也只能是在承接珠三角发展势能的辐射扇面中的一个节点,它仍属于共同的肇庆东南板块。
山区板块严格意义上不构成一个产业带,它最准确的称呼其实应该叫作“东南板块之外的其余地区”。首先整个肇庆山区事实上仍是一个未开发地区,亦未形成产业规模或产业竞争力。
肇庆如欲形成真实有效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格局,最好的办法是根据珠三角的整个产业布局同时根据其辖区各地的资源优势,来相应地规划自己的区域布局。
一个或许正确的做法
因此肇庆应该在朝向珠三角的方向上,沿着广茂铁路、广肇高速公路、广贺高速公路等三条交通动脉,来重新规划其城镇带或城镇群,并在这几个城镇群中,布局若干个工业园,来作为其重要的工业基地。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肇庆的工业化进程,是应在全市遍地开花,还是集中于东南板块的数个工业园?
正确的做法也许是,集约化地推进肇庆工业化。在东南板块内,除了肇庆高新区之外,再按产业设5-6个10平方公里左右的工业园,这样使得工业园区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之内,而这100平方公里土地,应为肇庆提供3000亿-5000亿人民币的工业总产出。市域内其余土地,应尽可能地不开发工业,至少确保是零污染工业。
如何让山区各县亦能分享到这不足100平方公里工业园所产生的财富?是在财政体制上做文章,还是让山区县参与到工业园的投资中来?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珠三角经济区域化的程度已经十分之深,并对整个广东省的区域产业布局产生了极强的塑造力。对肇庆来说,必须在珠三角资本和工业力量的塑形下,与珠三角形成差异化分工。
肇庆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
“到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22%,基本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金属加工和林纸一体化等支柱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做精做专一批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打造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肇庆在珠三角产业区域化进程加深之前的90年代,仅有风华高科、星湖味精、蓝带啤酒等几家较具规模的企业。产业整体的安全及稳定性仍十分脆弱,肇庆并未显示出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两个产业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足够雄厚的竞争力。
五大支柱中,“金属加工”这个产业集群是肇庆这些年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成果,作为南海铝产业链的其中一员之“亚洲铝业”,2003年决定全面迁到肇庆,入驻大旺高新区,并借机扩大规模,占地高达1万亩,总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
但是亚铝等几个工业项目尚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肇庆金属加工产业集群,它们只是南海金属产业链的组成部分。
“选资”:艰难的一个坎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这是时下常常提及的一句话。但是这并不取决于地方官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地方对外来投资的需求程度。
类似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如深圳、广州、东莞、珠海这样的地方,它对高污染的制造业现在基本就没有需求。但是如果换成类似TFT-LCD项目,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也正是类似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可以将许多中国城市地方政府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原因所在。
眼下肇庆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仅2000余美元,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有强烈的发展冲动。
再次,由于肇庆被划入珠三角地区,而不是粤北山区,所面临的生态保护的压力明显会小于粤北山区。
事实上,在肇庆近年吸引的投资中,70%来源于珠三角产业转移,而其中多半来自大佛山地区,并且类似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并不少见。
后花园如何抢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初步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时,肇庆给自己的定位是“珠三角的后花园”。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这一定位具有了可能性。广肇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关键的一步。此外,还有多条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也在建设或规划之中,尤其是贵广高速铁路,倘能在肇庆的四会附近设站,将使得肇庆到广州的距离缩短到半小时左右。
事实上,肇庆整个市域的绝大部分地区最佳定位仍是“后花园”,旅游业是其最适应发展的龙头产业。
这里属于两广边界地区的大山地,风景优美。除了七星岩、鼎湖山等传统的著名景区之外,近年更开发了封开小桂林(国家地质公园)、德庆盘龙峡、怀集燕岩等景区,以及端砚文化、包公文化、广宁竹文化、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等,并推出了“千里旅游画廊”的整体营销概念。
但总的来说,肇庆原有的王牌景区出现了形象老化的问题,而新开发的景区和旅游品牌还没有上升为全国性和省级王牌,加之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热潮渐起,尤其是河源、韶关等对珠三角自驾游客户的吸引力大增,对肇庆形成了冲击。
肇庆旅游如何确保自己的优势?笔者看来,岭南文化、包公文化对中长线旅客或国际游客其实都很难产生吸引力。肇庆最重要的客源市场还应该是珠三角,珠三角是全国最有消费力的客源市场,而肇庆对此市场显然开发得仍不充分。
原因之一是宣传不够,更重要的原因是交通。周末休闲游严重依赖于高速公路,南(宁)广(州)高速公路在肇庆-梧州段没有选择肇庆境内的西江岸边,而是向南偏到了云浮境内,而肇庆的山水胜景,均在西江和绥江(依赖于广贺高速)沿线,尤其是西江沿线,肇庆自己的财力则没有宽松到可以自建一条高速公路的地步。但是肇庆有必要修葺市区经德庆到封开的321国道,使之保持在准高速公路的通车水准。至于绥江一线,则有待于广贺高速公路及贵广高速铁路的开通。
不过最为重要的,也许是肇庆人的心态:对于山区板块来说,是否甘心于做旅游业?是否甘心于珠三角后花园的地位?金心异
■相关链接
肇庆百亿打造古宋城
在近日公布的广东省新十项工程的222个项目中,肇庆的“中国砚都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和“肇庆古宋城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项目成功入围。
“中国砚都(肇庆)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肇庆古宋城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修复广东省唯一主体完整的宋城墙;保护开发古宋城及其历史文化群,将其打造成“肇庆中心地标”。
■旁边报道
承接珠三角转移446亿促肇庆升级
从2003年至目前,肇庆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678家,投资总额446.5亿元。全市已先后建立起工业集聚基地60多个。其中,2006-2007年新增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50项,投资总额124.5亿元。珠三角产业转移逐步从肇庆东南板块和中心板块向山区板块扩散,转移到四个山区县的项目有54项。先后引进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新中亚铝业、中导电子集团、金豪摩托车、志高家电、华润水泥等。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7.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