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1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何宗渝、王立武、葛如江)长江下游的皖南山区,散布着许多数百年来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而位于安徽黟县境内的西递和宏村,无疑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个。因其古朴典雅的建筑和水墨画般的美景,这两个古村落也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历史上西递和宏村曾数度辉煌,清雍正和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初期,西递和宏村开始利用其独具魅力的徽州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经济,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经济来保护和传承徽州文化遗产的发展道路。30年来,西递和宏村画里乡村般的风貌基本保持了“不变”,但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变”的“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和宏村都始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近千年。据当地村民介绍,西递和宏村的选址既有风水理论方面的考虑,也讲究实用。两座村落都依山傍水而建,西递形似一艘暂泊于宁静港湾中的船,而宏村则形似一头静卧于青山绿水间的牛。因为以前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而皖南山区又常有发生暴雨和山洪的危险,所以西递和宏村都建在了地势较好而清溪流淌其间的地方。
明末清初时,随着徽商的崛起和徽学文化的繁荣,西递和宏村建设也达到了高潮,一大批宅院和牌坊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但后来一些宅院因为年久失修而破损倒塌,西递村头的13座牌坊中仅有胡光文牌坊留存至今,但村里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如今的西递和宏村,参天古树下,数百栋明清宅院静静伫立;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美轮美奂,马头墙高大奇伟,飞鸦、绕村流水缭绕于薄雾。只有灰白的屋壁上被风雨侵蚀出的斑驳线条,显露着岁月流淌过的痕迹。
街边和溪旁,随处可见来自各地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写生拍照,将这“不变”的“中国画里乡村”载入作品中,而他们自己,也成了画里的一部分。
“老宅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皖南山区的无数古村落中,为什么西递和宏村能脱颖而出,并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诸多殊荣呢?村民们给出的答案是:改革开放使老宅子焕发了青春,旅游经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明清两代,西递和宏村曾盛极一时,但直到改革开放前,西递和宏村都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子: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粮食只够吃半年,如果茶叶和蚕桑的收成也不好,剩下的半年就得饿肚皮。西递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唐国强曾当过32年生产队队长,他将改革开放前的西递形容为“青石板上滚乌龟--穷得叮当响!”
直到1981年分田到户,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西递和宏村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村民也慢慢有了积蓄,有人开始盖起了小洋楼,但小洋楼都盖在了村子外面。“很多人都舍不得扒掉村里的老宅子,毕竟是祖上遗留下来的,有的房子都住了好几代人……小洋楼当然好了,但大家对这些老宅子还是心存眷恋的。”年过花甲的宏村村民汪森强说。
从1986年开始,西递和宏村开始利用保存下来的老宅子、老牌坊搞旅游,当年西递的门票收入达到了137万元,后来逐年上升。西递和宏村在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到2007年,西递景区年接待游客54.9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124.54万元;宏村景区2007年实现门票收入3813万元,同比增长了34%,连续两年净增值突破1000万元。
“现在村里很少有人种粮食了,外出打工的人也少了,村民都通过开旅馆、做旅游纪念品搞旅游经济。”宏村村委会主任汪菊媛说,“去年宏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5600元,成了黄山地区有名的富村子。”
“除了自己搞旅游经济,每年村民还能拿门票分红,去年人均分红达到了3000元左右;村里的房屋维护、村民医疗保险和电视收视费等都由村里支付了。”唐国强说。
“我们不仅生活变了,头脑也变了”
山坳里的西递和宏村变了。农耕时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这里已难觅踪影,村民也打开家门,开始迎接海内外游人。旅游收益的增加,也促进了村民思想意识的变化。
见到吴林英时,她正忙着在自家四海为家开的旅店松鹤堂里招呼客人。“我家有10来间客房,规模算不上大,但回头客很多,经常忙不过来。”吴林英乐呵呵地说。以前丈夫在外面打工,她自己在家务农,生活很拮据。后来宏村的旅游发展起来了,到宏村旅游的人也多了,1999年吴林英夫妻二人开了松鹤堂,如今松鹤堂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了。“特别是去年女儿从北京念完大学回来后,搞起了网上预订,生意又好了许多,现在70%以上的客人都是通过网上预订来的。
从事宏村水脉和建筑研究多年、亲历了宏村变化的村民汪双武说,前几年村里都还有很多人外出打工,但这两年有不少人回家开旅馆,做竹书、木雕、绘画等旅游纪念品,不仅收益高,还能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这几年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宏村锣鼓队,还成立了徽商文化研讨分会,这些都为提高村民的文化和遗产保护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宏村村委会主任汪菊媛说。
“要在改革开放前,我就巴不得推掉自家的老房子盖小洋楼,但那时候是没钱。”西递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唐国强说,现在大家都从老房子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都发自内心想保护好这些老房子、老牌坊,“这些都说明我们不仅生活变了,头脑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