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安徽农村考察。这是胡锦涛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关友江家院子里同村民们亲切交谈,共商农村改革发展大计。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新华网广州11月5日电(记者凌广志、王攀、明星)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人带来的最大机会是什么?
有人说是勤劳致富,有人说是更优裕的生活。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一个个故事表明,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梦想的多彩和实现渠道的多样,最大的机会是有了享受梦想成真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如歌岁月里,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梦想变成现实,让13亿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和希望。
黄土地上的梦想“变奏曲”
30年前,农民陈广富不仅不“富”,填饱肚子都是个大问题。
出生于粤西贫困地区的他,16岁时曾一人独自去海南打工,卖过花生米也卖过鱿鱼,全部家当就是一件短袖衬衫和一条裤子。
“在改革开放前,我就走了不少地方,非常辛苦。”陈广富说,“老梦想着富裕,可我们那时哪富得起来啊。”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从农村吹响的时候,“致富梦”如同春草一般从陈广富的内心深处复苏发芽。他回到家乡,开始经营鱼粉加工业。“那时心里想,也许有一天能真正富起来。”
随着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陈广富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船队、鱼粉厂、综合种养场、猪场、饲料厂、研究所、果园等8家分支企业的大企业。
“从取消农业税,到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国家政策每调整一大步,我们就能跟着发展一大步。现在自己富不算什么,我建了扶贫基地,想着帮大家一起变富裕。”陈广富说。
从温饱到致富、再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大地上奏响的,是各种梦想交相辉映的“变奏曲”。
一些人,实现了自己的“种粮梦”——曾发誓绝不种田的南昌县蒋巷乡青年卢国平,今天却成了全国响当当的种粮大户;河南正阳县农民叶柏林从9岁时一家7口人种9亩地到现在种地超过4500亩,梦想从“填饱肚子”变成了“数票子”。
一些人,实现了自己的“企业梦”——1985年,山东曹县温庄乡农民刘振义萌发了把村里人创作的柳编篮子、柜子卖给外国人的念头,30年后,他和同伴一起创立的工艺品厂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
“20年前的广交会上,我们整天就蹲在会场外,直勾勾地瞪着两只眼睛,看国营单位的交易员出现,再去打听他们代销的产品究竟卖出了多少。酸甜苦辣数也数不清。”刘振义说,“现在,我们有了自营进出口权,目标是创建世界名牌!”
30年间,改革开放还让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在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中国农村延续千年的“乡土梦”也悄然发生改变。
53岁的四川南充农民朱丕均最近有些烦心事:他已经在深圳打工多年,梦想着“告老还乡”,但28岁的儿子朱波一心想长久地留在当地,开公司,搞外贸。
“心大是好事,可不踏实,光靠网上拉生意,我觉得不可靠着呢。”朱丕均说。
可是朱波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了信心:这个通过网络找到了女朋友的新一代农民子弟,已经将城市视为属于自己的发展天地。
“学习别人的经验,将来再找机会自己发展。父亲的梦想已经完成,我要实现的,是自己的梦想。”朱波说。
现在,广东有着300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中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城市化进程之中。
事实上,也正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今天广大中国农民不仅怀着“致富梦”,还在社会公共服务、民主政治权益保障、消除城乡二元壁垒等方面有着更为远大的“发展梦”。
“作为农民工,我做梦都没想过能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今年36岁的张志亚说。
2001年,他从江苏南下深圳打工,从保安、工人成长为公司经理。在深圳的7年中,从追讨欠薪到协调解决企业劳资纠纷,他一直在帮助广大农民工同伴维护合法权益。
“我一直梦想着能有更好的机会为大家服务,当选为人大代表后,我要为大家做更多的实事。”张志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