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农民不往城里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乡镇。”
此前,在江苏,由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集资创办的乡镇企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动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小城镇,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开始出现,小城镇人气迅速集聚和提升。
对中国农村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作长期跟踪调研的著名学者费孝通关注到这一现象。在“四访江村”调查的基础上,费先生发表《小城镇,大问题》,精辟论述了小城镇的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和发展。此后,《小城镇,新开拓》和《小城镇,再认识》等研究文集陆续出版,对江苏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建设管理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1982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形成《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意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日程。1984年5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发表谈话指出,江苏采取三项改革措施,以打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中,积极发展小城镇、突破城乡分割的老格局是措施之一。此后,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要求,江苏第一轮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1994年6月,省人大审议通过《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同年10月出台的江苏省新型小城镇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确立了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方向。
破解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土地、人口三大难题,是江苏在全国的率先探索。90年代后期,全省统一部署进行三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拓宽了路子;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盘活存量土地、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和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民在小城镇申报落户降低门槛,改革试点扩大到包括222个重点中心镇在内的385个镇,并向全省推开。
据统计资料,在1978年至上世纪末的20余年间,江苏建制镇总数从1978年的114个增加到900多个,常住人口从230.6万人增加到近千万人;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和架设路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和公共文化卫生设施等得到普及,小城镇载体功能大大增强。
进入新世纪,江苏小城镇建设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经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省对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的乡镇、村进行了撤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使重点中心镇产业集聚度、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辐射带动功能显著提升。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有的已演变成为功能齐全的小城市,或融入大中城市城区,实现了从农村城镇化向城市化的跨越。
到2007年底,江苏城市化率达到53.2%,苏南地区普遍超过60%。在江苏的城市化进程中,充分释放农民创造活力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的小城镇建设,自下而上的路径,成功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道路。(陶玉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