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绘就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你看,希望的田野上,麦苗吐绿,“铁牛”欢奔,映衬着农民的笑脸;再看,广袤的农村,新房林立,通达的道路串起一个个秀美的村庄;你听,多少农民发自内心地赞叹,党的政策说到了咱们的心坎……
农村改革30年,蓦然回首,上了台阶。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亿万农民洗脚上田进了工厂、进了城镇,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多元,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30年发展,我们告别“短缺”,成功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全社会都在分享农村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农业对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
镜头拉到1978年,在那个冬天,小岗村18位农民毅然按下鲜红的指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了农村改革的航向……改革,在乡村大地萌动。
从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废除了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奠定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石。希望的田野上留下了农村改革的坚实脚印。
“不吃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包产到户,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山乡大地焕发了青春,大地丰收了,农民的眉头舒展了,农村的面貌靓起来了。
“多予少取放活”,是中央在农村改革实践中不断强化的措施,实践证明,这也是我们破解“三农”问题最切实有效的法宝。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乡教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踏着时代的脚步,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调动、保护和发展。村民自治的成功实践,使广大农民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开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希望的田野迎来了“反哺”的春天。从2004年起,党中央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得到更集中的体现:开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之先河,实行针对农民的各项补贴,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农民梦寐以求的养老、救济、医疗保障也迈开大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更多农村人口喝上了放心水,电灯亮了、电话通了、电视频道多了……
奋力改革30年,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巨轮破冰起航,9亿农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意气风发。然而,农村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有优势也有很多困难。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而关键的爬坡时期,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几经实践,几番探索,农村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强调,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明确了未来“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
站在农村改革30年的新起点登高远眺,更多企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步伐。丰收之年话丰收,发展之际谋发展,我们收获了一个盆满钵满的30年,我们更加有信心开启一个新的壮丽的30年,创造农民更加幸福的生活,描绘农村更加美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