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题:解放军“衣食住行”30年变化折射现代后勤新局面
军队后勤集中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解放军“衣食住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折射出现代化后勤建设的巨大成就。
衣
1978年,子弟兵还穿着“65式”军装,所谓“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30年来,解放军军装先后进行了5次重大调整,“85式”“87式”军服在制式、样式、颜色、功能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7年,解放军更启动了全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换装。
“07式军服系列更加完善配套,制式更加统一,颜色更加和谐典雅,样式更具时代特色,用料质量明显提高,标志服饰更多样,号型设置更加科学适用。”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杨廷欣说。
07式军服中,新增品种达数百个:第一次为全军军官配发礼服,第一次配发级别资历章和国防服役章,第一次将女军人的大檐帽改为卷檐帽,还增发了作战靴、作训大衣、内衣裤、袜子、手套等。
这次换装还打破了传统模式,对从生产企业直达部队的基地化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并第一次实现了“量身定做”。
食
从井冈山上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入朝志愿军的炒面,子弟兵的“伙食”历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改革开放初期,军队的伙食还处于“三多三少”的阶段:主食多副食少,素菜多荤菜少,粗粮多油水少。1978年,官兵每人每天伙食费仅为0.47元。
“这30年间,部队25次调整伙食标准,2次提高食物定量标准,现在伙食费每人每天最低都达到了15元。”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部长周林和说。
“跑得慢了抢不着”“先拿小馒头后抢大馒头”等“军营食堂笑话”还余音未绝,部队所有食堂却早已经全部实行了分餐制,部分还推行了自助餐。过去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常年只能吃干菜、冻菜和罐头,现在都建起了畜禽圈舍和温室大棚,早餐有蛋奶、正餐有水果,官兵吃上了国家最高等级的米面油豆,鱼肉禽蛋成为“家常便饭”。
“厨房革命”也在悄然展开。营区食堂已经基本实现食物加工机械化、厨具制式化,部队野炊装配了系列配套的饮食装备和给养器材,“埋锅造饭”成为历史。过去部队野战食品只有一种“压缩干粮”,现在有了集体食品、单兵食品和补充食品3大类24个品种,并逐步向餐谱化、自热化、功能化方向发展。
住
从地窝子、土坯房,到干打垒、简易房,再到以住用为主的制式营房,直至目前正在建设的现代营房,部队营房经历了4次更新换代。
“1985年百万裁军以后,营区房地产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上日程,相继出台了工程建设、房地产管理、绿化和环境保护等四大条例,累计完成了近千万平方米的新建改造任务。”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部长谷俊山说。
伴随着国家的改革步伐,军队住房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前进。从1987年开始,部队逐步建立起军队保障与社会保障、公寓住房与自有住房、实物供应与货币分配相结合的特色保障体系。26万离退休干部率先实现了“住有所居”,14万在职干部、职工落实了自己的住房。
“高原部队结束了用牛粪取暖的历史,海岛部队结束了吃水不达标的历史,基层官兵结束了膝盖上读书写字的历史,部队野外作业结束了露天宿营的历史……”谷俊山说,营房建设全面开花,被广大官兵誉为凝聚军心的“造福工程”。
行
“从水路基础薄弱、公路管理分散、航空还是空白,到‘铁公水空’纵横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回头看这30年,军事运输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部长赵占平说。
70年代末,全国铁路只有4万多公里,公路网密度小、等级低,许多边海防部队不通公路,港口码头装卸能力弱,机场数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合理。
经过30年的建设,国防交通形成了与国家主干道、主枢纽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建立了人员装备配套的交通保障体系,军地协调工作机制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用的运行体系。
“以前是‘铁路运送闷罐车,水路运送大统舱’,如今铁路全部使用客车运送部队,水路按四等舱以上标准运送部队,部队大吨位、高性能汽车比例大幅增加,我军机动能力和远程投送能力有了跨越式提高。”赵占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