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题:从“土炕”到“产床”——一位妈妈眼中的生育环境变迁
记者 崔清新
大半辈子都生活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深处齐奇岭林场的高岩,今年特地赶到北京,因为她的大女儿要生孩子了。
“母亲去世得早,我生三个孩子时都不在,不想让女儿也像我一样。”作为过来人,高岩知道生孩子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大事,这个时候最需要贴心的人细致入微地照顾。
今年60岁的高岩从1975年到1980年间生了三个女儿,忆及三个孩子的出生,这个乐呵呵的女人脸上也不免露出了辛酸。
“二女儿正好在1978年出生,当时本想到最近的铁路医院去,但那时的医院不是谁都可以去的。”高岩说,临产时由于对地域和工作单位的限制,她进不了铁路医院,远处的医院得翻三座山才能到,家人又不在身边,情急之下还是邻居跑去请接生婆。
“到接生人的家里,邻居才知道人家出去看电影了。我邻居就一直等到人家看完电影回来,俩人才赶过来。”当时高岩躺在自家的土炕上,已疼痛难耐,接生的人一看,孩子胎位倒置,一只脚已经先出来了,“现在想来真是幸运,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大人孩子居然保住了平安。”
高岩的经历在三十年前并不特殊,那时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产妇就是在家里的土炕上分娩,因为生孩子大人小孩都没命的事并不鲜见。很多农村妇女因为生产条件简单、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而留下后遗症。
30年后,在陪女儿待产的十几个月里,高岩发现,现在关照孕妇和新生儿已经不是一家人的事了,居委会、医院、单位、社保……都会主动联系到户,孕前准备也从很早就开始了。
现在,女儿不仅可以自由选择检查的医院,选定的医院还为每个孕妇建立档案,一旦有特殊情况,医生能及时发现,提前处理。她这样评价给女儿做检查的医生:“非常细致,百问不厌。”听说孩子出生后医生还入户回访,一个月三次,每次检查都非常细致,让她感到更加放心。
实际上对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孕妇来说,做产前检查、去医院分娩都已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国家人口计生委不久前的统计就表明,目前我国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都达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比三十年前都有了明显下降,婴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也因此大幅降低。
高岩还陪女儿在分娩前看过产房,一般情况下,那里除了产妇、医生和护士外不允许其他人进入,进去的人需要换经过消毒的鞋。看到产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高岩不免想起她当年生孩子时的土炕……
提起现在照顾产妇的条件,高岩说看看目前市场上浩如烟海的“月子”配餐就能让人体会到今非昔比。“现在经济发展了,有这个条件了。女儿生孩子前后,我专门看书给她做各种食品,不仅我这样,我知道小区里所有孕妇的母亲都这样,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
她回想自己坐月子的时候,按当时标准给她的补助是2斤红糖,5斤猪肉和10斤面,不够吃只有偷偷去黑市买。她感慨地说:“现在还有几个产妇喝红糖水啊,高级营养品都吃不过来呢!”
因为生了三个女儿,高岩曾受到周围不少人嘲笑,说“您家有三千金呢”。在三女儿出生前,婆婆对她说:“这次要生个男孩,你就安心上班,孩子我帮忙看。”结果出生的是女儿,婆婆一个月都没出现。
“如今我女儿生了女儿,给我乐得够呛。”高岩说这是她的真心话,“我是搞教育的,大多数女孩子不调皮,我的三个女儿都很优秀。”
“其实不论男孩女孩,关键在于好好培养。”她补充了一句。
从简陋的土炕到洁净的产房,从产妇营养不良到名目繁多的“月子”餐,从生了女孩遭受冷遇到生男生女都被捧在手心……三十年,一代比一代活得轻松、活得滋润,以人为本和男女平等的观念渐入人心。高岩开玩笑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再过几十年,说不定男人都能生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