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12·18”讲话给下一步的改革开放既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距离2021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有13年,距离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41年。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坚定而清晰地描绘出建党和建国两个“100周年”时的伟大目标,并特别强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高度拥护和积极响应。这对正迈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来说,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温故”的视角,它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指导思想的恪守与践行,对发展理念的继承与发扬,更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更加坚定稳妥地向前推进。
理性看待改革中的各种争议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提升到建党100周年,并且与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对接,层次更清晰了,定位更加准确,对于鼓舞民心、凝聚调动各方面力量有着积极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认为,“1218”讲话站位高,现实针对性强,“不仅对改革开放30年经验做了更加全面、准确、深刻的总结梳理,而且将改革开放进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通过总结经验的方式提了出来。讲话表示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这反映通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底气更足了,对认定的道路更加坚定不移。”
刚刚从浙江、上海、湖北等地考察回来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各地对于“12·18”讲话非常关注,可以明显感受到各地由此生发的向心力、凝聚力。
“12·18”讲话引起高度拥护和认同是因为,一方面,改革进入新阶段后,其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和风险性随之大大增强,对这些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社会上仍有不同理解和模糊认识。
另一方面,长期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分析说,中国独特的渐进式改革方式符合中国国情,其问题则在于,新旧两种体制相持的时间相对长,那些从两种体制并存中得到好处的既得利益者可能会与传统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一道,成为影响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力量。
因此,中国今后的改革开放将沿着怎样的方向推进,如何推进,成为各方讨论甚至争议的焦点。“12·18”讲话正是用总结的方式肯定了改革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坚定了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必然会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争议”,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刘春分析,掌控改革节奏和进程的决策者必然会“两面作战”,一方面要对预期目标较高的人们进行不断的说服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与相对保守的人们进行反复的协商,“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干扰,从而寻求健康、科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在于,如何能够在协商、沟通中,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力量,尽量减弱来自不同方向的摩擦或干扰”,在刘春看来,“12·18”讲话对于改革开放的规律性特点进行了理性、到位的解读,有助于我们以理性、健康的态度看待各种不同的争议,而这也正是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
“对于各种争议,中央坚持正面引导,正面强调,其节奏和度把握得很好”,刘春认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很好地解决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和解放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
常修泽具体分析说,“不动摇”就是要坚定改革开放的方向,排除来自不同方向的干扰。“改革的重要方面,不是苦于改革的激化,而是苦于改革的不到位。由于改革的不到位,产生了诸多转轨过程中的问题,群众对此有意见。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群众对改革的方向不满意,而是对改革的不到位和某些改革中的变形、走样不满意”,因此,中国的改革“虽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这一基本方向是不可动摇的”。
“不懈怠”,是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迎难而上、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而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强调“不折腾”,常修泽认为,这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健康稳定发展则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与国内一些深层积累的体制矛盾相互交织,只有“不折腾”,才能够确保中国的发展能够不偏离科学之轨。
“民心思稳,‘不折腾’正是人心所向”,常修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