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崛起新一代骁将方阵——国防大学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2008年,中国。
从抢险救灾现场到烽火硝烟的演兵场,处处闪耀着共和国新一代将军的风采。这些高级指挥员大多毕业于国防大学。该校校长王喜斌、政委童世平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国防大学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学校建设整体转型,加速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指挥员从红山口出发,阔步行进在忠实履行神圣使命的征程中。
红山砺剑:将军方阵从这里走上战场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加紧改造和重塑军队,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军队建设转型的战略支撑。
中南海殷切的目光再次投向国防大学,要求学校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速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尽快解决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不足的问题。
随着军委、总部战略筹划的展开,国防大学从受训对象、教学时间、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研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呈现朝气蓬勃的生动局面。
东风洒雨露,汇入天地春。在出席纪念国防大学建校80周年活动时,胡锦涛明确指出,80年来的实践证明,培养大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军事人才,是我们建军、治军、强军的基础性建设和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新军事变革的形势,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防大学作为我国最高军事学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犹如进军的鼙鼓,为国防大学建设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新一届党委班子,着眼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转型,反复学习我党我军老一辈军事教育家办学治校的成功经验;多次与战略班、指挥员班学员座谈,了解学员对教学科研的期望与需求;校领导亲自到空军、海军、二炮等8所军兵种指挥院校调研,同时组织教研干部就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现实问题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到不同战略方向进行深入调研,深刻反思培养工作的不足。
正当他们深入研究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时,中央军委确定国防大学为全军首批唯一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正大军区级试点单位。国防大学巧借“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刻领会胡锦涛人才建设战略思想,深刻检讨学校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上的差距,查找出了教学体系、科研育人、资源整合、制度机制等存在的数十个具体问题。
春潮在静谧的校园内涌动。国防大学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逐步树立起了着眼使命、需求牵引;质量立校、创新强校;尊重主体、人才兴校;追踪前沿、开放办学;严宽相济、营造和谐的办学治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防大学健全完善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意见》等一系列意见和机制,明确了“从这里走上战场”的人才培养战略筹划,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有机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堂向虚拟战场延伸。20年磨一剑,国防大学建成了国内唯一的联合战略战役层次的战争实验室。将校学员们以“角色”身份,充当“红军”、“蓝军”指挥员,沉浸于虚拟的战场中,纵横陆、海、空、天、电等多维战场,进行逼真的厮杀。学校努力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化,建立了5个联教联训基地,让课堂理论知识和答卷接受炮火的检验。
锻造名师:砥砺三军打赢骁将磨刀石
欲育贤才良将,必先锻造名师集团。国防大学按照“挑尖选优、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丰富经历、造就名师”的思路,努力建设堪当联合作战指挥教学重任的教研队伍。
——积极聚集军兵种优秀人才,优化教研队伍结构。经军委、总部批准,国防大学从全军遴选军兵种优秀人才,先后两次从空军飞行指挥官、海军全训舰艇长和二炮导弹旅长中,挑选34名优秀指挥军官充实教研队伍。同时选调部队高级指挥员、退役高级将领和专家来校担任教官,聘请50多名享誉军内外有较深造诣的名师、名家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专职型教授、流动型教官、外聘型教员“三位一体”的教研队伍结构。
——加强实践锻炼,丰富教研人员经历。通过组织专家教授到总部机关和担负联合作战任务的战区代职,与军兵种部队干部交流、深入作战部队蹲点调研、到高等学府深造、出国学习考察、与部队联训联教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锻炼教研队伍,进一步提高教研人员能力素质。6年来已安排120名教研骨干到军兵种部队和任务部队代职任职,组织190多人参加海上演练、大型训练基地演习及“海疆万里行”、“南海行”远航实践活动。目前全校80%以上专家学者有了在军兵种一线作战部队代职、任职和蹲点调研经历。
——以“名师工程”为牵引,着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教学专家群体。着眼造就新一代名师名家,加大名师宣传力度,学校从2007年开始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发展支持计划”。遴选出34名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作为发展支持对象,并设立专项资助经费,采取个性化培养、专业化培训和名师定向指导等措施,使之尽快成长成材。
锻造名师产生良好效益。实施“名师工程”以来,三军演兵场和中外联合军事演习总有国防大学教研人员的身影。仅2004年以来,选派900多人次的教研骨干参加军委总部和部队举行的系列战略战役演习,20多人次参加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上合组织”联合演习导演部排兵布阵工作。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杰出教授”为代表、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为基础的人才群体,涌现出了以许志功、霍小勇、金一南、徐焰为杰出代表的百余位名师名家,先后有6人获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77人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
近年来,教研队伍中先后有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余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近100项军事理论研究成果获军队优秀科研成果奖,300多份咨询报告为党中央、中央军委提供决策服务。
不求所有,但为我用。近年来,国防大学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等几十所军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加大了与中国浦东、延安、井冈山3所干部学院的衔接式教学力度,拓展了军内外、国内外院校合作范围。2008年11月26日,国防大学和8所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召开首次联席会议,本着平等协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签署了《高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共育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协议》。此举被总部机关称之为开创我军院校建设和发展史之先河。
红山脚下,国防大学,集合着一群军内外名师大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他们共同成为砥砺三军打赢骁将的“磨刀石”,让一批又一批联合作战高级指挥人才,历经锤炼,从这里奔向三军演兵场。
开门论剑:凭海临风坐拥潮声观风云
30年前,春风吹绿红山口。
1986年1月24日下午,由三大学院合并而成仅一个月的国防大学举行成立后的首次驻华外国武官招待会。时任校长张震、政委李德生明确表示,国防大学要面向世界、走开放式办学之路。
校长张震,迈开那双曾经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脚板率先踏上了大洋彼岸。
之后,国防大学历任校长、政委带领“红山人”朝着通往世界之路大踏步前进着。
于是,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高级军事院校,都能看到佩戴“八一”军徽、来自中国国防大学的留学生或应邀讲课的学者。
在那里,他们洞察世界,掌握世界军事变革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知识,学习外军作战的先进经验,开阔了视野。
谈起参加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的战役课考核,昔日留学生、现为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主任的马平体会颇深:“在学习整个战役过程中,不论是兵力的部署,还是火力的运用,以及情况的处置,每个环节都要求你进行严格细致的战役战术计算,拿出数据,并且要通过计算机模拟。这种近似苛刻的训练和精细的培养,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在先进的战争实验室推演攻防是一种学习,跨出国门考察、了解外军也是一种学习。仅2007年,国防大学就有6个班次、300多名学员分别到欧美10个国家的军队院校和部队进行访问与交流。接待外宾来访并听取他们的专题演讲更是一种学习。仅2007年就接待了近80批外军高级代表团来访。这里军政要员云集,有国防部长、总参谋长、亲王等,外宾的来访和演讲为教研人员和学员提供了学习的良机。
1985年以来,国防大学共接待90多个国家军队和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1500多批、近15000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国防大学和日本防卫研究所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
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作为中国军队开放的缩影——国防大学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拥抱不仅来自亚非拉的朋友,而且也向西方国家的军队伸出和平的橄榄枝。
步入坐落于十三陵风景区内一处花园式的院落,犹如置身于联合国总部。这就是国防大学防务学院。但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巴基斯坦等世界五大洲的高级军官同室演练、同堂听课,就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核扩散、应对恐怖主义袭击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等进行碰撞与共鸣。
宝剑锋从磨砺出。5年间,国防大学先后向三军演兵场输送1万多名优秀指挥员,他们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在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脱颖而出,尽显风采。(冯春梅 李绪成 刘德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