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献给共和国的英烈们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新华社评论员)迎清风朗日,携鲜花哀思,走向陵园墓地,做最谦卑的祭献,在饮水思源中感念先辈们开渠掘井的恩德,让炎黄子孙勤劳勇敢良善的美德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复兴积聚起生生不息的力量。
今年清明,适逢新中国60华诞。60年家国巨变,把我们的思绪带回60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缅怀英烈,从他们的光辉业绩中汲取精神营养,化作攻坚克难、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成为亿万人民发自心底的呼声和自觉行动。南京雨花台、重庆红岩村、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纪念活动所到处,英雄事迹在传颂,民族气节、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在成长。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个大字,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鸦片战争以来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华夏文明,浩气长存。近现代世界风云变幻,把古老的中华民族卷入了千年不遇之大变局。民族危亡之际,一代代优秀儿女舍弃儿女温情、天伦之乐投身革命,用青春、热血、生命去追寻光明,开拓振兴中华之路。
嘉兴南湖上的一次秘密会议,宣告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往无前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此后28年间,近2000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那是栏杆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号,是折戟沉沙、慷慨赴义的悲壮,是铁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战,是红旗漫卷、所向披靡的豪迈……腔腔热血、铮铮铁骨、首首绝唱,谱写出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百死后生的壮丽诗史,凝结成五星辉耀的红色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又有无数英烈接过前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或壮怀激烈戍边卫国,或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或绝甘分少奉献大爱,甘做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铺路石,成为和平年代民族复兴的荣光,把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浸染得分外鲜艳,永不褪色。
这红色记忆,是信念不衰、志向不改的崇高气节,是“此去泉台招旧部”的《梅岭三章》,是敢把牢底坐穿的绝世《囚歌》,是震古烁今的刑场婚礼……
这红色记忆,是无私无我、生属苍生的博大胸怀,是为掘出新中国第一口油井发出“创造条件也要上”呐喊的“铁人”,是在戈壁滩上开拓出连片绿洲的兵团儿女,是坚守雪域高原多年如一日的人民公仆……
这红色记忆,是敢为人先、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预言,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创举,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探索,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雄心壮志……
这红色记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诫我们,人事有代谢,传承无绝期。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是社会的道德和民族的良心,是后来者须臾不可忘怀的本分。
清明节唤起的红色记忆,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我们打开心灵自问:面对名利、物欲的诱惑,我们的心灵是否崇高?面对公与私的碰撞、舍与得的选择,我们的胸怀是否宽广?面对风险、灾难的考验,我们的脚步是否踟躇?祭如在,与英烈虔诚地交流,能让我们的心灵复归明净,信念更加坚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先民们在《诗经》中表达的生活理想,正在中华大地化为现实,中华儿女朝着全面小康社会大步迈进。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伴社会主义中国这艘巨轮驶过一个个暗礁、险滩、急流、漩涡,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坚毅前行。
清明时节,携鲜花哀思,走向陵园墓地,做最谦恭的祭献,让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为我们壮行,红旗指处必将传遍胜利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