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浪潮正改变着我国的人口结构,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社会化养老日益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话题。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的社会即为老龄化社会),我国从新世纪初起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老有所养”的要求,并将之列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推进社会化养老问题与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进行了对话。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一族”的规模日渐庞大。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中国的家庭结构快速向“421”模式转变,即两个成年人要承担起照料四个老年人和一个孩子的责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社会化养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蔡昉:是这样的。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养老模式的选择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养老模式也有很大不同。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快速变迁、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萎缩的情况下,推进社会化养老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我认为,所谓社会化养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不仅要求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财政上的保障问题,还要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以解决生理上的照料问题,提供精神上的关心关怀以解决心理的抚慰问题。这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彼此紧密相连,只有三位一体地看待,三管齐下地推进,才能使社会化养老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记者:上述三个方面中,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说是解决整个社会化养老的经济基础问题,没有这个前提,社会化养老就很难落到实处。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看,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制度设计和落实差异还比较大,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个重大制约。
蔡昉: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是“扩面提标”。扩面,就是提高城乡覆盖率,该纳入的人都尽量纳入,其中的重点又在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上。提标,就是在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养老保险的标准。这项工作正在由政府加快实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对此做了新的部署。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抓紧推进“扩面提标”的工作,不仅是完善中国特色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而且是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学上,我们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龄化之前,社会劳动力丰富、人口负担轻从而储蓄率高,经济增长由此受益的现象,看作“第一次人口红利”。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如果通过设计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泉,为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模式奠定基础。
记者:确实,对于“老有所养”来说,财政上的支持仅仅是前提,它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与此密切相关的,就是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包括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以及自我养老等。只有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才能解决不同家庭面对的不同养老问题,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生理照料。
蔡昉: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就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我国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责任时,仅仅从经济上予以保障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事实上,在今天,社会化养老的服务对象已不局限于鳏寡孤独老人,过去以敬老院为主的养老机构已无法满足养老人群的需求。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正面临大发展的机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老龄产业方兴未艾,应当看作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记者:“朝阳产业”更需要尽早规划、积极推动。从目前社会化养老存在的问题看,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对老年人的生理照料不够周到是一方面,对老年人的心理抚慰远未引起足够重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养老机构里,老人过得舒不舒服,开不开心,这是许多家庭对社会养老机构心存顾虑的重要因素。只有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才能让老年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安享晚年。
蔡昉:的确,一个完整合理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应当是经济上的支持、生理上的照料、心理上的抚慰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老龄产业是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服务产业。在社会化养老发展进程中,既要大力完善“硬件”设施,又要重视“软件”提供。老年人是尤其需要关爱的群体,如果养老机构仅仅满足于照料老人饮食起居,而忽略了他们心理上的需求,不能带给他们家一样的感觉,是很难得到真正认同的。
在某种程度上,人性化的服务是否到位,也决定着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进程。即使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精神上、心理上的缺失。这就提醒我们,衡量社会化养老成熟与否的标准,需要理性上的数字依据,也需要人们感性上的心理判断。
记者:面对社会化养老这个大课题,在动员社会各方参与的同时,政府更要发挥积极作用。既然社会化养老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产业,政府不仅要给予政策扶持,而且要制定行业标准,进行有效监管。
蔡昉:三管齐下推进社会化养老,需要在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这三方面协调发展。在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日益迫切的今天,我们推进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不仅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保稳定的有效措施。社会化养老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而这既有利于保障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能够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为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我特别想提醒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