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南京!南京!》海报
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章利新高亢张芽芽)尝试在仇恨之上审视日本侵华战争的电影——《南京!南京!》在中国上映首周观众已逾200万人次。它掀起的观看和评论热潮也将中国人对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推向深入。
记者从《南京!南京!》的发行公司中影集团了解到,自4月22日上映以来,这部电影的首周票房已经超过6500万元。
记者通过对北京几大影院观众的采访了解到,对这段特殊史实的深刻记忆,对青年导演如何理解、表达这段历史的期待,以及影片公映前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成为许多中国观众观看电影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赵宁宇教授认为,这部影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纪实风格,包括其中的战争场面、建筑物、服饰、音效、黑白胶片拍摄以及运动摄影镜头的运用等,都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真实感。
在故事内容上,《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明确希望能提供一个新视角:“一部以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的电影,提供出一个与以往的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南京。”
《南京!南京!》除了逼真地展现各种灭绝人性的杀戮之外,还塑造了在绝望中抵抗的普通中国人的形象:留在城中反击的中国军人陆剑雄、为难民牺牲自己的妓女小江、不顾安危救人的姜老师……此外,镜头耐心地展现了众多中国人面孔,努力赋予“30万遇难者”这个抽象的数字以具体的形象。
“通过影片,我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了那段历史中普通中国人反抗的一面。”北京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王蒙走出影院后,仍然难以平静。他说,最震撼他的是影片中中国军人就义的那一段,他们始终高喊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然而,和一般的民族主义视角不同的是,影片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现日本军官、日本士兵、日籍慰安妇之间的感情和故事。
对此,不到30岁的编剧王先生认为,这部电影从中日双方的多重视角上展示战争,开拓的空间更大了,从思想上来说这样也能“使主题上升到战争无论胜败对于双方来讲都是灾难这一层面”。
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叙事视角是日本宪兵角川。影片展现了他从一个战争追随者到良心备受折磨到最后崩溃自杀的过程。这也成为《南京!南京!》的最大争议之处。
多数批评者认为,导演理想化地虚构了角川这个角色,突出了他身上人性之挣扎,这种一厢情愿的“拔高”模糊了当年史实的主流。相比之下,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南京大屠杀中大多数侵略者是如何丧失人性的。
“这里恰恰是历史题材影片的最大突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刘坚教授认为,通过一个日本宪兵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南京大屠杀对施暴者的心理震撼。日本宪兵凶残暴戾,可他毕竟不是机器,也会有人的情感,这样更强化了对暴行的控诉力量。
多数肯定者认为,影片中有血有肉的日本人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丰富了他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思考。“以史为鉴并不是要煽动仇恨或报复的情绪,而是要着眼于未来和和平,因为世界战争史上的悲剧太多了,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赵宁宇教授说。
另一部中国参与拍摄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拉贝日记》29日在中国正式上映。电影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与其他外籍人士在“南京安全区”保护20多万名中国难民的故事,因而被称为“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
有专家表示,中国还需要更多的深思战争、人性、和平的电影作品。无论如何,中国人已经在尝试着超越种族、站在战争对人的摧毁的高度来审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