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7月2日电题:桃李芳香飘边疆——记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邵春亮教授
新华社记者傅兴宇、于力、王莹
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买买提·尤里瓦斯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在完成火炬传递任务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邵春亮教授,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和买买提·尤里瓦斯一样,遥远的边疆有600多位奋斗在各个岗位上不同年龄段的人思念、牵挂着邵春亮教授。
如今74岁高龄的邵春亮教授坚守在民族教育第一线已23年了。
“我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1986年,邵春亮刚刚五十出头,已从教26年,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已小有成就,学校领导却要让他从事既陌生又费时费力的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工作,当时他确实犹豫了。整整思考了一个晚上,面对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无数民族学生的期盼,邵春亮终于勇敢地接过了这份重担,开启了他随后23年民族教育的人生旅程。
回忆往事,邵春亮感慨道:“23年来,我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更多的回报。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无悔当初的选择,无愧自己的人生!”
“你就没有理由不爱这些孩子”
2004年暑假,69岁的邵春亮特意买了硬座慢车票去新疆。“80多个小时的车程,酷热烦躁,让我终生难忘。”邵春亮说,“我真正体验到了孩子们求学的艰辛,这种亲身感受让你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
1986年邵春亮带的第一届少数民族预科班共有38名学生,分别来自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少数民族。这些孩子来到学校之初,最大的问题是想家。在第一次班会上,邵春亮对同学们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个新的大家庭了,我是你们的家长,你们之间都是兄弟姐妹,我们要团结友爱共同建设和维护我们的大家庭!”一席话,让这些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感觉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新疆和大连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为了让他们适应新的作息时间,邵春亮每天早上要从家里跑上20多分钟,6点钟准时到学生宿舍喊学生们起床,然后和他们一起上早操,而到了晚上,他陪到10点钟,直到看到学生们熄灯睡觉后才离开。邵老师也因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最准时的闹钟”。而且这座“闹钟”一跑就是23年。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艺术学院大四学生库都来提至今还记得古尔邦节他在邵老师家吃饭的情景。古尔邦节是穆斯林民众的传统佳节,“那天一大早,邵老师就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中午去他们家做客。后来我听说,每个古尔邦节邵老师家都要摆上‘流水席’,连续两天中午、晚上轮流把全班的几十名学生请到家里吃上一顿,像这样的宴请已坚持20多年了。”
邵春亮说,年龄的距离使我必须用心去接近和了解孩子们,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和他们沟通。2009年元旦,他给全班60位学生每人写了一张贺年卡,内容不是从网上下载的,也不是手机短信抄的,而是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分别写下作为一个老师、长辈在新年伊始的祝福和希望。
针对一位还不会掌控时间的学生,他在贺卡中写道:“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仅仅是个草稿,另有一段可以誊写的人生,那该有多好啊!”这位学生接到贺卡后感慨地说:“简单的一段话让我知道了他是最关心我的人。”
要配得上“老师”这两个字
邵春亮的同事、老教授王爱民说:“邵春亮讲课精彩叫座,始终被学生打分第一,130人的大教室也总是爆满。”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魏东兴透露,与许多老师上课开讲、写板书不同,邵老师对来听课的4个班128名学生要一一建立卡片,上课两三次后就能叫出大多数学生的名字。对每位学生的作业,他都要批改和记录,不管工作量有多大、有多麻烦。
邵春亮2008年上半个学期授课64个学时、下半个学期安排56个学时。即使不干班主任,对一个高龄老教授来说,这个工作量也足够多。但他对自己讲授的电路课程总是精心准备、不断出新,至今也没人能取代他在讲坛上的“王牌地位”。有人劝他:“邵老师,你这样做太累了!”邵老师回答:“不累,活着有滋味吗?”
2005年电信学院在广大师生中组织了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邵春亮赢得了最高票。
就这样,23年来,邵春亮坚守岗位,把一个个民族娃娃顺利送上了本科,又亲手接过一批批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新面孔,延续着他“爱的奉献”。
大连理工大学连续3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邵春亮个人也多次荣获“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