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7月11日电(记者罗博)地处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前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曾是中国风沙灾害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记者日前采访发现,近年来当地政府转变治沙思路,由过去的人工治沙转变为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工业化治沙,在扭转生态恶化的同时,逼退腾格里沙漠20公里。
中卫市地处祁连山脉与贺兰山脉的交会处,这里有一处宽约数十公里的缺口,被称为“西风口”,是中国三大风口之一,腾格里、巴丹吉林、罗布泊等多个沙漠生成的沙尘,正是通过这一缺口侵入中国内陆腹地。
为改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当地群众开始对沙漠进行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不过即便如此,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沙漠侵蚀仍然是中卫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阻碍。
1993年5月5日的一场特大沙尘暴,致使16个乡镇损失惨重,死亡18人,失踪12人;树木、房屋、畜生等各种损失加起来,造成经济损失1213万元。
中卫市市长徐力群说,虽然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种草种树,但这种治理措施并未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导致防沙造林工程无法大规模扩展。
大型企业的进入破解了这种“只投入,不产出”的困局。中冶美利纸业集团是当地的一家以造纸为主的上市公司,从2000年开始,为解决自身造纸原料来源难题,该公司在风沙危害极为严重的西风口区域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通过在沙漠边缘地带建大型扬水泵站,修建了引水干渠等方式,利用现代化机械平沙造田,大力营造以速生杨树为主的造纸原料林。
中冶美利纸业环保公司董事长王思义说,近年来企业已累计投入6亿多元,在横跨宁夏、甘肃、内蒙古省区的腾格里沙漠沿线,建设了8个林区,营造了50万亩规模的速生林,成为当地防沙造林的主力军,让中卫市从昔日沙漠逼城2公里转变为如今的“人进沙退”20公里。
王思义认为,这种工业化治沙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企业通过在沙漠中种树,为制造纸张提供原料,按照目前一亩地产10立方米木材计算,8年后可获得500万立方米的造纸原料,同时还能每年为当地农民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按每人每天50块钱计算,每人每月收入达到1500元。更重要的是防沙造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美利纸业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已有香山酒业、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及开发大户在沙区建立了植树基地和花卉基地,经营规模小的几百亩,大的上千亩,在沙漠中造出了一个个人工绿洲。
中卫市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卫全市林地面积已达到160多万亩,已治理的沙地植被覆盖率已由过去不足1%提高到30%,植物由25种增加到470种。不断完善的防风固沙体系,有效控制了流沙,减少和降低了风沙危害,中卫市风速每秒5米以上的风沙天气已由过去每年300天减少到现在的12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