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题:托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论“中国使命”的艰巨性
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在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更有高度;一个民族的复兴,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把握,才更加清晰。
新中国的60年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巨大活力,唤起了整个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开创辉煌道路,肩负复兴重任,这既是使命,又是考验。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纵观世界近现代发展史,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一句话,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仍任重道远。
中国自身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见和无法预见的风险相互交织,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的较量日趋激烈,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如何赢得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挑战十分严峻。
执政党自身建设也面临巨大考验——对于带领中国人民走过88年光辉历程、并执政60年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始终保持党的肌体不受腐蚀、党的旗帜不褪色,如何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键所在。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
使命越艰巨,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尽管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仍未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做好长时间应对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树立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常怀忧国之心,恪尽兴国之责。
使命越艰巨,越要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能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推动各项事业进步,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考验。
使命越艰巨,越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当前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决,未来发展的途径才能不断拓宽。
使命越艰巨,越要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参与国际合作,取他人所长为我所用,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才能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60年前,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7年前,胡锦涛带领中央领导集体到西柏坡,话语同样意味深长:“今天,是这场赶考的继续”;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对全党同志发出“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告诫。
不辞负重致远,不避惊险履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光荣而又艰巨。时代需要我们书写历史的豪迈,历史期待我们作出郑重的许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中国一定能够续写更加壮丽的史诗,谱写更加华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