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处理着案头的信函。这时,一封署名为徐卓的信件引起我的注意。这不是不久前我去专访的“老信访户”吗?难道他又有信访?到徐卓家的一幕不禁浮现眼前。
徐卓,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离休干部,多年来一直为其兄1941年被错杀的问题不断上访。90岁高龄的老人,经常乘坐公交车有时甚至蹬着自行车行程20多公里到市上访,要求追认其兄为烈士。根据1980年国家民政部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革命军人被错杀认定为因公牺牲而不追认为烈士。应该说该上访件已审查复议并画上句号。老人长期执着地频繁上访,以其认知水平不是对有关政策不理解,而是深挚的兄弟情使然。我决定亲自下访一次。
在通州区金沙镇某居民区的一幢老住宅4层楼上,我见到身材清癯但思维敏捷的徐老。得知他听力很差,我紧挨着他坐下。尽管反映的问题已经很清楚,我还是很认真地听他倾诉。然后耐心地开导他,每说一句,旁边的同志用南通方言凑着他的耳边大声翻译一句。半个多小时由情析理的解释引导,使徐老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像徐老这样对有关历史遗留问题的信访在组织部门信访件中占有一定比例。有的对问题的处理也早有定论,但当事人在思想、感情上仍难以转过弯来。到组织部门上访,也是内心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提醒我们,对待干部群众的诉求,不能简单地对照政策答复了就完事,而要带着感情去做信访工作,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信访工作的全过程。这也警示我们,信访工作非小事,也非易事,各级干部需要练好这个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不能因为工作忙任务重就对信访件“一批了之”。解决好一封群众来信、一件群众上访,就能给工作带来主动,就会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多下访,群众必然会少上访。
拆开徐老的来信,我才发现多虑了。老人此次来信不仅表示了对政策的理解,而且表达了对党和政府、对信访工作者的感激之情。拆开又一封信访件,我觉得手中的笔一下变沉了许多……
中共南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