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虹口11月24日讯 前不久,国务院明确将北外滩列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之中,而实际上,虹口区在北外滩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上的自觉探索已经将近10年。坐拥北外滩航运之“地利”、航运企业已成“群”、航运要素已成“市”、航运产业已成“链”的虹口区,有了中央政策这把“尚方宝剑”,将把10年来在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上积累的“先发优势”,更有效地圆融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之中。
铸剑:“以港兴市”的历史轨迹
虹口的“航缘”,由来已久。史载,早在1845年,英商就曾在徐家滩(即今天虹口区北外滩东大名路、高阳路)一带,建造驳船码头。北外滩也因此成为上海航运业的发祥地。
虹口区与航运结下不解之缘,甚至连区名都是因虹口港而得。进入新世纪以来,虹口人在发展中体认到,有悠久的航运历史沉淀,有小有名气的航运基础,是发展的优势所在,然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虹口瞄准的,是建设真正国际吸纳力和辐射力的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
打造“航运虹口”,在“融入”中求发展
北外滩南临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与陆家嘴、外滩呈“三足鼎立”之势,被称为“黄金三角”。三者的航运服务、金融、贸易功能整合发展,共同构成上海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拥有3.2公里的黄金滨水岸线的北外滩,有着良好的景观区域和得天独厚的水深条件,在发展航运服务业,特别是发展邮轮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既有的先天优势,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发展优势。这一点,虹口认识得清楚而深刻。在设置发展定位时,经反复讨论、研究,班子把虹口定位于立足“服务、互补、完善”,致力于把先天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周边港口群、临港新城错位互补。通过功能整合与提升,打造以航运服务为龙头集聚功能的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虹口”就是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按照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着力推进航运中上游产业集聚,建成航运要素集中、航运服务产业集聚的地区。与此同时,要着力发展邮轮经济,建成上海国际客运的“海上门户”。编制于2008年9月的《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将分为三步:第一阶段,至2010年,形成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的框架;第二阶段,至2015年,基本建成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第三阶段,至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
北外滩地区航运企业集聚、航运码头众多,对于虹口区的执政主体而言,在建设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既至关重要,又分外紧迫。
近10年前,区委书记孙卫国提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要突出“发展两翼”,要把虹口的发展放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之中。这就需要虹口实现“两个融入”。其一是融入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其二是融入国际经济发展新潮流。
在提出和讨论“两个融入”之初,曾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感觉口气“大”,一个区怎么能融入国际发展的新潮流?也有过这样的声音:“虹口区在整合资源上有些‘拎不清’,有些工作实际上并不关虹口的事。”面对这些怀疑,区委领导班子不为所动,始终坚持整个虹口的发展要立足于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要立足于打造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虹口区不怕做份外的事、不怕做无利可图的事。中海集团和中远集运是中央单位,税收不在虹口区。按照之前的观念,这就和虹口区没关系了,但是,虹口领导班子认识到,这些中央企业恰恰是“集聚”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为此,要优化执政理念,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围绕更好地确立航运服务集聚区的要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让这些中央企业在虹口活得开心,形成带动。终于,通过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经济的嬗变有促进了干部和群众思想的进一步转变。虹口人在建设北外滩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两个显著的共识:一则,必须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要有进一步提高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意识。二则,要具备国际化的眼光和水平,因为航运是跨国界的,并不仅仅是立足于上海的。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要懂得国际的法规、国际的规则,以及世界航运业的新信息,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
虹口区确立了航运虹口的战略定位后,从建设东大名路一条街到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再到航运虹口,全区上下,无论区委、区人大还是区政府、区政协,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不仅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更凝聚了区内可利用的一切政府资源,期间磨合而成的共识、信心和韧劲,成为虹口区建设和发展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基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