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看到一些喜人的新变化,也有令人担忧的现象。挨户走访乡邻,半数锁了门,人走楼空。在家的也仅有老人小孩。中青年人,无论男女,都到外地打工去了。东邻一家四口,男人在鄱阳烧窑,女人在苏州做服装,儿子在青岛宾馆当服务生,女儿在东莞站店。我问村里人,春节能不能都回来?村里人说,今年春节,没见到他家的儿子。大概宾馆节日更忙,不放假。另一家有兄妹俩,兄在沈阳,妹在深圳。家中的老奶奶说,兄妹俩七年没见面,年年过年,都说回来,到时候,不是你有事,就是我走不开,总有耽搁的。村校的孩子少了,两村合一校,又三村合一校。农户不再家家养猪,养狗养鸡的也少了。昔日,炊烟袅袅、犬吠鸡鸣、童声朗朗的乡村景观,淡化了,蒸发了。
邻家的婶子说:“都进城去打工,也都是‘妻离子散’,吃一碗艰苦饭。”我听了这话,先是惊愕,细想,又默然。她说的是实情,多数情况如此。以人为本,是否得讲点人性关爱呢?
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即有历史风尘的沉积,又有现实环境的熏陶。人都具有正常的感性和理性,都有人性的需求,需要人性的慰藉。一个家庭长期“妻离子散”,即使不是这个家庭的不幸,也称不上是这个家庭的美满。现在通讯发达,农民工也人人有手机,但那仅能交流信息,代替不了共同生活的相亲相爱,弥补不了家庭情趣的缺失。人有七情六欲,需要亲近的生活方式表达。尤其是青壮年夫妻,长年分居,会使感情淡化,甚至恋情别移,关系破裂。家庭,特别是小家庭,应是共同生活的紧密集合体。小儿女留给乡下的爷爷奶奶,长期脱离父母,也会使情感疏远。爷爷奶奶多溺爱,养可以,教不足,留下的遗憾,已为父母觉察。家庭生活的人性化,不单是由物质生活铺垫,还要有感情生活维系。
“有没有办法解决?”我向县里的领导人讨教。他们说有,办法就是尽力让农民就近打工,不必远走高飞。过去,城里以及城乡之间的夫妻两地分居,主要是让户口卡着了。如今,要解决农民工的“妻离子散”,与城乡二元制的户口关系不大,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地缺少就业机会,不得不四方谋生。
我老家所在的黄梅县,人口100万,约有30万农民工。前些年,他们基本在外地。近些年,本地经济大发展,可容纳10万农民工。今年春节期间,经济危机冲击,从珠三角、长三角回来的农民工,再出去遇到了困难,县里采取措施,就地安置农民工5万人。今年下半年,经济好转,沿海农民工紧缺,好些老板内迁工厂,就地争取农民工。离我家两公里的农场,有几家工厂在筹建,每家能提供一两千个就业岗位。全部投产后,附近10公里以内的农民工,多数可以就近找到工作。村里一位妇女从苏州打工回来,她算了一下账,月工资1800元,除去租房吃饭零花,每月落下1000元。如果就近打工,家里有房有菜园,节假日种口粮田,收入能增加三成以上,还可以与上中小学的儿女在一起。她感叹说:“一家四分五裂,花费大不说,留下家里的好楼房不住,去租小房,去挤工棚,生活水平下降了一大截。如果明年农场招工,我再也不出去了,也让丈夫回来,工资降一点也划得来。一家人在一块生活,和和睦睦,那多好。”
人性关爱,应是关注民生的深入,是执政为民的高层次。加拿大的一位设计师,看到我国城市居民区楼房林立,叠加到二三十层,他惊诧地说:“这设计不够人性化。”我们地少人多,房屋不够人性化,也是出于无奈。但民生之事的人性的关爱,却是应该的,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