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四条政策,又称“国四条”。政策的核心通过政策组合拳,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果断对失控的楼市进行调控,从而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很显然,去年年底以来国务院出台的扶持房地产发展的政策已经全面被以“国四条”为代表的房地产新政所取代。
实事求是而言,去年年底,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尽管时间极为短促,但效果之明显远超预期。在“房地产救中国”等论调下,从2005年不断推出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刚刚看到成效的时候却功亏一篑。各级政府出台了刺激楼市的种种政策,中国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却迎来了最火爆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是过去三年大牛市的总和,各地房价大幅飙升,其中一线城市房价均创了历史新高。全国地王频现,房地产投资再现红火场面。房地产市场投机气氛浓厚,各项指标都预警房地产在积累着危险的泡沫。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的态势,紧锣密鼓地对房地产政策进行纠偏: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购房需求;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终止二手房营业税的优惠政策;12月14日明确提出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时间之快,力度之大,咄咄逼人。
而政策本身亦不缺乏亮点。“国四条”直接剑指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从土地供给政策的畸形,到信贷政策的过于宽松,从保障性住房的不足和房地产市场的混乱秩序。比如,提出要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增加对中低价位房的土地供应;提出要到2012年,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有时间也有量化指标;而在信贷政策上,为了避免政策收紧的时候一刀切,提出要实行差别利率政策等等。可以说,这些政策只要执行得好,完全可以达到遏制房价,抑制投机,让房地产回归民生的政策目的。
然而,遗憾的是,“国四条”似乎遭遇了民众的冷遇。笔者研究了一下网上对“国四条”的评论,大多对政策是否真正起到效果持怀疑态度,很多都认为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博弈和对抗下,“国四条”会遭遇和以前的调控政策一样命运。实事求是地说,“国四条”遭遇的这种信任危机有前车之鉴。众所周知,自2005年国家就开始调控房价,然而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合谋下,这些政策都逐一被化于无形,陷入了两个凡是式的尴尬:凡是中央调控房价的政策,很难得到执行;而凡是推动房价的,都会加倍执行!有这种历史之鉴,民众对于“国四条”命运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尤其是,2008年底在房地产刚刚周期性调整、房价开始理性回落之时,却因金融危机的到来而使得政策“急转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从当时来看,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民众对房地产政策的信任。既然2005年开始的调控政策一直致力于控制高房价,而在房价刚刚开始回落的时候却又立即挽救,让民众对政策的信任基础无形中丧失了。因此,“国四条”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下,修复民众的信任,恐怕比政策本身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