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6日电题:“财政再难不能难民生”——宁波在金融危机中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方益波、胡作华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中,宁波百姓的社会保障逆势增长,生活品质继续稳步提升。有关权威部门预测,继2007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万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后,2009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再创新高,有望突破1.5万元。
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效应,不仅加速了宁波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成为这个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机遇。在降低和消化金融危机带来冲击的同时,新老宁波人风雨同舟,一个开放和谐的新宁波正在形成。
“财政再难不能难民生”
在宁波鄞州区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陈良告诉记者,从2008年起,宁波就开始实行“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给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根据这一政策,全市400万外来务工人员全部纳入社保体系,不用缴费,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养老保险费的61%打入外来工个人账户,外来工到其他城市工作,这一账户可随之转移,也可取出账户里的钱带走。这种可“带着走”的“五险合一”模式,当时是全国首创。
宁波党委政府在大力调控经济,促转型优化结构的同时,不断强化社保、医保、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惠及新老宁波人,保证了危机中的百姓生活不滑坡,而且刺激了消费,培育内需市场。
随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先后出台,宁波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全民覆盖”。各区县市还争相加大投入。在鄞州区,未享受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取政府发放的生活补助金超过100元,被征地农民每月可领养老金超过300元,全区97%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宁波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寿永年介绍说,在鄞州农村,农民步行15分钟就能就医,医生的工资、奖金全部由财政支出,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区医务人员的收入,在公共财政支撑下药价平均压低33%。
2009年10月1日起,慈溪城乡养老保障实现“无缝对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农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档次投保。新浦镇六塘南村村民应秋绒高兴地说:“我们家没涉及过征地,不能参加享受标准相对较高的土保,新农保的享受标准又相对较低,新政策出台以后,我就可以直接参加最高标准的保险了。”
宁波市长毛光烈说,在危机中,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相对困难,但是为了民生建设,财政支出还是保持了刚性较快增长。“财政再难不能难民生”,毛光烈坚定地说。
社会保障收入、养老金、离退休金的大幅提高,使老百姓感觉钱包鼓了,安全感增强了。近几年,宁波每年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与此同时,宁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以年均18%左右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