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劲松 刘浏摄
【对话嘉宾】 曹劲松:2009年12月29日,南京117位党委发言人集体亮相,走在这支队伍前面的,是首任南京市委新闻发言人,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曹劲松。此前,他已在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位置上工作了两年多。
和政府发言人不一样
主要职责为党务公开,既面向党员也面向群众
记者:与您从事了两年多的政府新闻发言人相比,党委新闻发言人有什么不同分工?
曹劲松:党委发言人的职责在于党务信息的公开,政府发言人的职责在于政务信息的公开,这是最主要区别。作为党委发言人,侧重于将各级党委重要决策的提出和形成过程公开,既要面向党员,也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明党的决策依据、过程和结果,使党的机关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始终体现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记者:那么,党委的新闻发布会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曹劲松:党委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党委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规定和重要会议,重大事项事实情况和处置措施,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及处理意见,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澄清,以及党员、群众所关心的其他应予新闻发布的事项。我们去年12月29日的第一次市委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就是发布市委即将召开的十二届十七次全会的主要议程。
记者: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有许多与百姓关系很直接、很密切的内容,譬如房地产政策、城市规划建设等。有人担心党委发布会可能在市民中关注度不高,您怎么看?
曹劲松:这也是我们在党委新闻发布工作中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政府新闻发布的内容大多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或在工作推进及落实环节的时间表、路线图等,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比较高。党委新闻发布会相对于政府比较“实”的发布内容,可能就显得要“虚”一些,但这种“虚”只是表面上的,其发布内容所涉及的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则是实实在在的。因此,我们要在党的决策及各项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的联系上入手,精心组织发布内容,同时,对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予以积极回应,使党委发布会成为体现党的主张、践行党的纲领,沟通民意、呼应民愿、赢得民心的重要交流渠道和传播平台。
“问责制”盯紧发言人
官样文章、避实就虚、答非所问将被问责
记者:现在人们关心的是,在实际效果上怎么避免党委新闻发布“有名无实”?
曹劲松:关键要做到党委新闻发布与媒体、公众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党委发布会要主动将党务信息通过媒体公之于众,满足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党委发布会要对媒体和公众提出的质询、意见和建议等诉求给予答复和回应,保障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南京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就有很好的实践,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总会有充分的交流,有问必答。
记者:南京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设计上提出了“问责制”,主要出现哪些情况会被问责?
曹劲松:党委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委联系媒体和公众的制度性安排,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概括地讲,党委发言人要主动满足公众需求,积极服务媒体需要,防止新闻发布流于形式。如果发言人不能履行其职责,或者在履责中敷衍、搪塞,就会受到问责。
我们将根据党委新闻发言人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具体实际问题,进一步细化问责措施。比如,不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拒绝接受记者采访、不发布新闻或发布的内容仅是官样文章而不是党员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对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质疑熟视无睹,或避实就虚、答非所问等都将列入问责范围。
党委发言人咋发言
真实准确的信息、平实清晰的表达、坦诚宽容的态度
记者:我们了解到,南京的政府新闻发布会频率很高,不知党委新闻发布会将来有没有这么高的频率?
曹劲松:南京自2003年设立专职新闻发言人以来,市政府已召开了360场新闻发布会。近3年来,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平均每月达到6场以上。除了常态的新闻发布会,一些突发事件我们也总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发布,比如去年南京“4·18抢劫案”,案发后两小时就开了发布会。实践证明社会效果也很好。
党委新闻发布会在初期探索和实践中,频率肯定没这么高,市委新闻发布会目前考虑每月召开1至2场。随着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深化,发布会的频率会逐步增加。
记者:面对社会公众的热切期待,您认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应具备哪些素质?作为南京市党委与政府的“双料”新闻发言人,在处理两者关系上会不会面临一些难题?
曹劲松:作为党委发言人,首先要具备党性修养,熟悉党的工作,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按照发言人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其次,要具备媒介素养,了解舆情和媒体特点,能够服务于媒体和公众的需要;再者,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发言人的基本技能,善于同媒体和公众沟通,以真实准确的信息、平实清晰的表达和坦诚宽容的态度面对记者和公众,真正发挥好党委与公众联系的桥梁作用。
党委发言人与政府发言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发言所代表的主体是不同的。
如何做好这个角色的区分与发布内容上的衔接,是我面临的最大难题。比如,就党委已经作出决策的事项,在政府工作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前,如何向公众说明?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从党委和政府两个不同的主体上进行回应和答复?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在相关工作机制和新闻发布的运行机制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