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第一都与孙家栋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
事实上,人生命运总是阴差阳错,这位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离开航天了”的老人曾经也历经“一波三折”,才最终迈进航天科技的殿堂。
18岁的孙家栋,从辽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时,怀揣着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的愿望,憧憬的是将来可以去修大桥。
那一年,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小伙子觉着,汽车的神秘色彩似乎超过了大桥,便转身投入了汽车系。
更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碰汽车,就赶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组建空军的时机。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直到1967年,钱学森点将,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研制工作的他走上了卫星总体设计之路,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最终成长为中国“卫星之父”。
对于这位“卫星之父”,相知半个世纪的老朋友、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韧唯有“敬服”。
在祝贺孙家栋70岁寿辰的座谈会上,老朋友戚发韧曾这样评价他: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尽管他只比我大四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我的老师。”戚发韧说。
孙家栋是公认的航天帅才。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正值文革时期,各方情况混乱。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孙家栋要尽快完成这个任务。当时,他确定了四个要求,上得去,抓得找,看得见,听得着。为了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但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内容,全部取消。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任务顺利完成。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2年,中央任命戚发韧担任神舟飞船系列总设计师,并提出“争8保9”的目标:争取98年、保证99年发射。他延续了孙家栋的做法:总设计师要驾驭全局,不能样样都要。神舟任务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