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2月1日电 (记者 刘欣欣、丛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到两年时间,四川地震灾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片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学校书声琅琅,车间机器轰鸣。
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过那些曾经令我们心酸流泪的重灾区时,我们不禁被一个又一个重建奇迹震撼了。奇迹的背后,昭示着什么呢?
重建奇迹:当惊世界殊
噩梦依稀。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上千万间房屋倒塌损毁,6.9万人不幸遇难,到处是断裂的道路、桥梁,经济损失高达2万多亿元。
在最初的生命救援结束后,面对几乎无处不在的帐篷、板房,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中国面前。千余万无家可归的群众在问:我们什么时候才有房子住?几十万中小学生在问:我们何时才能回到学校上课?数千家企业在问,我们如何才能恢复生产?
世界也在问:这么严重的破坏,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恢复,5年?10年?
前来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废墟上对灾区对全国也是对全世界庄严宣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具有这样的动员力和执行力。中央一声令下,中国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援建行动。19个省市组成的10万援建大军迅速奔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摆开了19个战场。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与援建者一起,携手重建新家园。
你能想到吗,去年秋季,重建的2960所中小学校三分之二已竣工,一多半中小学生已经回到新学校上课。今年元旦前,需要重建住房的120多万户农民99.8%已入住新房。截至去年底,四川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整体规划的项目已开工27000多个,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竣工;完成投资5500多亿元,超过概算投资的六成;城镇住房重建已开工25万套,六成以上已竣工。灾区工业企业已基本全部恢复生产,一些企业产值超过了震前水平。
重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更是承载梦想的实验场,是重建者们大显身手的舞台。
曾是满目疮痍的100多个重灾乡镇,转眼间大多变成了美丽的田园小镇,一步跨越10年、20年。
在青城后山大山坳里,震前污染严重的水磨镇,如今变成了一个羌族风情浓郁、美丽如画的“小丽江”;漫步在苏州园林风格的绵竹市孝德镇,宛如置身江南水乡;走进高山峡谷里的汶川县城,残破的城市“大变脸”,让人不禁产生时空倒错之感。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这里,矗立起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上海的一位援建者说,在我眼里,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