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课堂:理想信念坚定不移
对于参加灾区重建的千千万万名共产党员来说,灾区是一所“特殊的党校”。
2008年“七一”前夜,十几名素不相识的共产党员,聚在成都一家破旧的宾馆里,召开上海援建都江堰工作组的第一次会议——党组织民主生活会。
会议内容只有一个:我们为什么而来?大家很快形成共识:我们是捧着一颗爱心而来,抱着一个信念而来,带着一份责任而来。投身灾后重建,是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的道德追求。
凭着这种信念,他们的援建工作让灾区人民高度满意。当总指挥薛潮在都江堰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汇报时,众多的代表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全场长时间热烈鼓掌。
余震威胁,水土不服,夜以继日地工作……灾区援建工作异常艰苦,很多共产党员就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始终如一地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大山深处的北川县白坭乡,地震后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这里气候湿冷,让烟台援建副总指挥张耀征患上了关节炎,晚上只能裹着护膝在酸痛中入睡,白天就靠方便面充饥。
张耀征很庆幸,自己来之前在电脑里拷了一部电视连续剧——《长征》。在白坭乡援建的艰苦日月里,看《长征》成了他的精神食粮。
“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张耀征说,“长征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援建的这片土地上。这里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那段最艰苦,也是最伟大的历程。没有坚定的信仰和巨大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援建者,我要对得起先辈们洒在这里的鲜血。”
这种信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北川之前,张县国没想过入党。来北川不到半年,这名潍坊三建集团的工人就想入党了。
“以前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入不入党没啥概念。”张县国坦言,是抗震救灾改变了自己,“大地震时,我在家里从电视上看到,在最危险的地方、最紧急的时候,冲在第一线的都是党员。来到北川后也是这样,这么艰苦的环境,冲在最前面的也是党员。这些人哪个没有妻儿老小,可再苦再难,他们都扛着。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吸引了。”
今年元旦前,张县国终于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他说:“我都48岁了,入党啥也不图,就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援建不仅仅是艰苦,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提起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人们永远会记住一个名字:崔学选。他是山东潍坊市原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也是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第一任组长。
2008年5月,到北川不久,崔学选身体就出了问题,先是腹泻,渐渐地不断发烧,体力不支,头晕目眩,走路时脚像踩棉花,要吃下平常剂量两倍的药,但他一直咬牙坚持。北川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吃不上热饭、喝不上开水、洗不上热水澡,崔学选又黑又瘦,嘴上生疮,脚上起泡,腿肚子肿得一按一个坑。同事劝他回山东看病,崔学选左推右拖,就是不肯走——北川两万多群众还等他建新房子呢!
2008年9月6日晚,崔学选倒下了。人们用担架把他抬上飞机。医院诊断:结肠癌晚期。妻子宋伟从潍坊赶来,此刻她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丈夫了——黑瘦憔悴,走时75公斤的体重,只剩下了50公斤不到。主治医生叹息地对宋伟说:“太可惜了,晚来了一个月……”
弥留之际,崔学选仍喃喃地对守在身边的84岁的老母亲说:“妈妈,等我病好了,我陪你去看一看新北川。”
2009年7月,这位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的誓言。
距离震中只有27公里的宝兴县硗碛乡,是75年前红军翻越夹金山大雪山的起点。红军长征纪念碑耸立在这里。在汶川大地震中,硗碛乡也遭受重创,近四成的房屋毁损。
在四川省轻灾地区对口支援重灾区的部署中,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广安市援建硗碛乡。市委书记王建军亲自带领援建队伍赶到硗碛,像当年红军一样,踏遍每一个村庄,挨家挨户地走访藏族同胞,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急需。在广安的援建下,今年元旦前,农房、学校、医院、道路等30个项目全部完工。
回忆援建的日子,王建军很动情:“援建硗碛有特殊的意义。当年国民党追剿红军,追到这里就不追了,在他们看来,这里是藏族聚居区,前面又是海拔四五千米的夹金山大雪山,红军逃不出这个死亡之地。但是,红军帮助藏族老乡挑水、打柴、修房子,很快被藏族同胞视为朋友和亲人。在藏族同胞的帮助下,红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翻越大雪山,走出了死亡之地。今天,我们搞改革搞开放,不能丢了传统。我们仍然要像当年一样,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鱼不离开水,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灾后重建这所“特殊党校”里,我们看到,时代在变,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没有变。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今天的共产党人依然像75年前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长征的路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从胜利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