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北京奥运会一样,上海世博会还没开幕,收支成了一些媒体关注点。最近,某经济类报纸就开始算计了,它甚至用“史上最贵”来称呼这届世博会,怪吸引眼球的。该报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来支持这样的观点:本届世博会投入太大,肯定入不敷出,肯定赔大发了。对这样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世博会的支出有两笔,一笔是直接投资,一笔是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包括场馆建设费、运营费用,从各个方面的数据看,这笔费用大概是286亿人民币。间接投资范围比较广,像地铁、道路、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还有拆迁安置费,后者主要是因为这届世博园区建在市中心,有大量居民和单位需要搬迁安置,这也是与以前世博会不同的地方之一。间接投资因为不是一次性投入,周期比较长,对于这笔费用,说法比较多,4000亿、2868亿、450亿美元不一而足。但该报截取的是4000亿人民币,并以此与以往历届世博会相比,发问道:4000亿投资能否收回?
把这届世博会与以往世博会比较,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媒体记者,应该具备起码的常识,这个常识就是以往世博会都是在发达国家城市举办的,那些举办地的城市建设本就比较完善,而上海不一样,虽然说这些年上海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用半年时间接待7000万人次的要求看,依然有很多不足,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当然要大兴土木,要巨额投资了。而且其中地铁建设是最主要的投资项目,也是最能花钱的地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投资并不能算成是世博会的专属投资,因为就算没有世博会,地铁还是要建的,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其他类似的投资项目也是如此。这就跟北京奥运会一样,政府其实是把很多有利于城市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的投资利用举办盛会的机会,集中起来搞,这是一种效率,也是一种眼光。
所以说,理解和分析上海世博的投资和支出,不能用局限的眼光看。对于世博会的收益也是如此。世博会的直接收益是门票收入、中外企业赞助、世博会特许商品销售等。前述报纸也承认:仅就园区内而言,扣除投资后,上海方面将获利9.2亿元。其实更多的收益来自于园外,到时7000万人次的客流将让上海的旅游、购物、餐饮、交通等多种行业直接受益,这种收益将不是以几亿来计算的。更重要的是,其中必将有一大部分游客在参观完世博园后,走出上海,走进其他长三角地区,甚至流向全国各地,由此带动天文数字的消费盛宴,不知那位记者算过没有。另外,世博会对整个中国产生的文化、科技和社会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这笔帐不知那位记者可曾想过。
我们常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来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看来这句古语也适合用来形容那些问出“世博投资能否收回?”的人了。作为媒体和记者,应该多采写有意义的报道,而不是仅靠“危言耸听”或“无中生有”来“制造”话题和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