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需氧量:普查数据与以往统计数据为何差距较大
此次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7年的12月31日。今天公布的2007年我国化学需氧量的普查数据是3028.96万吨,但此前,我国发布的2007年化学需氧量的统计数据则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据介绍,普查数据比以往统计数据增加了119%。
普查数据为何会与统计数据相差甚远?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说,首要原因是统计的范围有所不同。统计数据只包括了工业污染源的数据,而此次普查的范围,不仅包括工业,还有农业、生活污染,以及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专家计算,因统计范围扩大,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加了1573.3万吨。
另外,采用的调查方法也不一样。张力军说,此次污染源普查,对工业源的调查采取的是直接入户填表调查的方法,而过去的统计是发表调查,对10万多家重点调查工业企业单位逐个发表填报汇总,对非重点的工业污染源实行整体估算。
再有,以往对第三产业污染源的统计,是按相关参数来计算,而这次则是进行实地调查测算。
张力军说,还有一个不同,就是计算污染物的系数不同。以往环境统计采用的是一套1995年编的测算系数,而此次普查用的系数则是结合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生产水平、治理水平制定出的一套新系数。
张力军还特别强调,普查结果出来之后,环保部还组织专家专门分析了这组数据的差异,经过计算,如果刨去统计范围、调查方法、排污系数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统计数据和普查数据的差距仅为5.3%。
统计数据与普查数据相差过多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各地正在进行的污染减排究竟以哪个数据作为基数?当前的减排是以过去污染统计数据为基数进行的。对此,张力军今天说,鉴于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已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地区乃至重点企业,对各省(区、市)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仍以2005年确定的基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