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教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主编
2009年10月28日,第一天当“白领”的袁成勋,笑得有点龇牙咧嘴。做了两个多月搬运工的大学毕业生袁成勋,最近被搬家公司任命为业务主管。
“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数据和普通人的切身感受不太一致,甚至有网友戏谑自己“被中产”了。
“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中产没有多么了不得。”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教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主编陆学艺,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质疑具体数据没有太大意义,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产阶层的崛起,在改变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该大的阶层还没完全大起来,即中产阶层;该小的还没小下去,即农民”。
“蚁族”是中产阶层的后备军
中国青年报:您说现在北京、上海有40%都是中产。真有这么高吗?
陆学艺:中产阶层分成了两块:一个是“老中产”,即有资产、能雇用人的,比如中小企业主、中小农场主;一个是“新中产”,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白领”越来越多,他们是受雇于人的、拿工资的脑力劳动者。现在的中产阶层大多为“新中产”。
中国青年报:你们是按什么标准来划分中产的呢?
陆学艺:主要是按职业来划分的,比如国家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等。这样一来,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都是中产。工人、农民中也有中产,比如中高级技师,他们是“蓝领”里的“白领”。
其次还要看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但光看收入也不好说,北京一些出租车司机比我收入还高,但他是工人,我是中产。所以主要还是看职业。即使一个人买房子、买股票亏了本,但他的身份如果没变,他还是中产,除非他辞职去当工人了。
现在大家经常谈到“蚁族”。我要说那些人也是中产,肯定会有人骂我,但那些人确实是中产的后备军。他们现在的处境只是临时的。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硕士毕业也买不起房子、车子,就说自己不是中产。其实国外的硕士、博士毕业后,要挣一套房子也得二三十年,哪有毕业后马上买得起房子的?但我带的2004年前毕业的大多数博士生,都已经有房有车了。所以,大学是培养中产阶层的摇篮。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后来都做了“白领”。
中国青年报:除了这些本科毕业生,每年增加的1%的中产还从哪里来?
陆学艺:这个比例的基数是就业劳动力。咱们13亿人口里,有七亿七千万就业劳动力,1个百分点就是770万人。也就是说,每年会增加770万中产。这个数字我可以扳着手指头给你们算出来:
自1989年有私营企业主的统计以来,每年平均增加的私营企业主有76万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产;每年平均增加100万个个体工商户,摆摊收入微薄的不算,去掉80%,还剩大概20万人;
每年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超过40万人;
每年在农村塑料大棚种蔬菜的、养鸡养鸭的专业户,他们也要雇人,符合“老中产”的条件,全国每年少说也增20万人,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成小老板;
另外,我们有1.5亿农民工,他们中有生活艰苦的,但也有在北京的宾馆租了房子、小孩在这里上学的,一些民工头、“破烂王”,比我们还强,早就是中产了。
然后就是每年毕业的600万本科生,去掉200万没就业的,也有400万人。
2009年卖掉1300万辆汽车,卖给谁了?绝大多数都是中产吧
中国青年报:这么大规模的中产阶层,内部是否也会出现分化?比如有产的和无产的,会不会差距越来越大?
陆学艺:哪个国家也没有像我们这样买房子的。据调查,现在城镇住房自有率已超过90%了。大学毕业后,很多人甚至觉得别的可以没有,也要先借钱去买房子。但你去看看国外,住房自有率一般只有60%~70%,最低的可能是德国,自有率不到60%,他们都是租房子住。其实中产没有多么了不得。
中产既然那么多,里面当然会有差别。教授跟助教,差别就很大。一个资产几千万的私营企业主和年薪几万元的“白领”,也不是一回事。千万不要觉得中产都是一种人。
也怪我们搞社会学的没宣传好,很少有人意识到,现在是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的黄金时期。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起飞时,都是中产阶层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也不例外。整个社会的职业日趋高级化,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公司越来越多。新办一个公司,一批中产就出来了。新办一个学校,校长、教员都成中产了。我再给你说个数字。2009年卖掉1300万辆汽车,卖给谁了?绝大多数都是中产吧。
中国青年报:都说中产在一个社会里起到的是稳定器的作用。如果中产阶层存在较大分化和差别,还能起到这个作用吗?
陆学艺:美国、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停滞了,他们的中产在分化甚至沦落,这都是事实。但中国不是这样,中国中产正在发展壮大。我们现在社会学界的有些人照抄照搬,拿着外国那些条条来研究中国问题,把中国的中产骂得一塌糊涂。还有人把我们的“中产”说成是“中惨”。那可不?房子买不起,看病又要钱,孩子上学又麻烦,可不就是这样吗?但是,国外的硕士、博士毕业了以后,还不都得遇到这些问题,哪能一步登天!刚毕业工作当上“白领”的,生活条件也只能一年年逐步改善。
中国青年报:西方的中产阶层代表了他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感觉我们的中产好像还没到这一步。
陆学艺:这是一个大问题,但不是中产阶层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你看,现在去国外买豪宅的是中国人,跟蛇头偷渡到外国打工的也有很多中国人。这就要命了,哪个现代化的国家有这么多人往外跑?有钱人是既得利益者,怎么也要跑呢?重建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二十年就可以完成的。中国的社会重建,可能需要几代人。
中国青年报:那这23%的中产阶层,对于中国的社会重建有什么意义?
陆学艺:当然有,中产阶层的文化素质水平摆在那里。一个国家中产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肯定有好处,因为中产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支撑者,也是消费主力,他们既不像有钱的瞎消费,又不像没钱的消费不起;在政治上,中产的政治观念一般和执政党是一致的,它们要求社会稳定和谐,趋于保守;文化上,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
中国的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约15年
中国青年报:您在书中提到未来中国会有几个发展方向。一是最理想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但也有可能形成“工”字形社会结构。按照现在的趋势,哪个方向的可能性更大?
陆学艺:总体来说我还是谨慎地乐观。从中央的政策来看,第一种发展方向将是能够实现的。中央已经提出要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但我认为,排序应该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不能因为社会建设后提出来,就放到最后。
要搞社会建设,社会体制、社会管理、社会保障都得搞好。现在每年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我就认为不够,还应该开城镇工作会议。农村问题要靠城市化建设来解决。现在卡就卡在城镇化水平不高上。很多人都到了大城市,北京1755万常住人口中,就有509万人是农民工。这样的两种户口、两种身份、两种待遇,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是一定要改的。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您这么强调“社会建设”呢?
陆学艺:农村、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换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搞工业化,一定要搞城市化。但搞大城市化,还是搞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这要根据国情和各地条件。
一个健康、平衡的社会,它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一定是协调的。这是两个最基本的结构。要实现现代化,光搞经济肯定不行,经济再翻两番也不行。这些年提出要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但是情况却是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光调节经济结构不行,社会结构也必须调整。
现在年年开经济工作会议,我认为每年还应该开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如今经济结构跟社会结构不协调,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这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我们研究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有人说,改革开放才30年,怎么就会落后15年?这是因为1978年时的社会结构就比经济结构落后了,从1958年有户口制度以后就出现了滞后。现有体制不改革,怎么能协调?
中国青年报: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
陆学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该大的阶层还没完全大起来,即中产阶层;该小的还没小下去,即农民。现代化国家的农业劳动者至少应该在30%以下,而今我们还是40%以上。如果我们在近期能先把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了,50%的社会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