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中央投资和对口支援推动汶川地震灾区民生明显改善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记者刘铮、叶建平)汶川大地震虽已过去近两年,但全国人民一直牵挂着灾区群众。中央财政3000亿灾后重建基金已先后拨付2215亿元,19个省市对口支援744亿已到位449亿……
在震后第二个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走访地震灾区发现,源源不断的中央投资和兄弟省份的鼎力相助,已让灾区群众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住房、学校、医院:灾后重建坚持民生优先
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数字:
——四川150多万户住房毁损农民,在今年春节前都将基本搬进永久性住房,城镇住房重建预计5月底前基本完工;95%以上的学生搬入永久性校舍;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开工率达93.7%。
——甘肃地震灾区近70万户居民住房维修重建都已在去年底前竣工,灾区群众住房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深圳每学期选派15至20名骨干教师赴当地支教。
——陕西地震灾区9万多户住房毁损居民在去年春节时都已住进了新房,57所新校园赶在去年秋季开学前都已投入使用,新建的两家医院成为陕南山区条件最好的医院。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是灾后恢复重建从规划就开始奉行的“指针”。中央财政和各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均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居民住房、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19个对口支援省市,精挑细选出数万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的骨干力量前往灾区。
修复重建城乡居民损毁住房摆在灾后重建最为优先的位置。中央财政补助、对口支援省市建设、银行优惠贷款、社会捐助,再加上居民自筹资金,多方合力,使得一排排统一规划、设施现代的漂亮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地震灾区。
灾区人民的健康依旧是全国人民的牵挂。在灾后重建中,一个完备的市、县、乡镇多层次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了起来,医疗机构的硬件不仅得到了飞跃,当地医护人员也得到了来自大城市大医院的培训,医护工作的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
去年12月,上海市援建都江堰的1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移交。与此同时,第七批200余名上海援建医务人员也飞赴都江堰,开展对口培训。
上海第六批对口支援医疗队队员黄建华介绍说,地震发生后,上海援助都江堰市的医务人员已累计超过了1000人,几乎每周都会给基层医务人员培训。
住房、学校、医院……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个个民生项目改善着受灾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