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丰田汽车一系列召回事件不仅损害其品牌形象,同时也给“日本制造”蒙上阴影。那么,一向以技术先进、质量上乘著称的丰田汽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质量问题,这对全球汽车业界又有什么启示呢?
丰田召回事件发生后,许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纷纷发表看法进行剖析,观点主要集中在扩张过快、过度削减成本、忽视质量管理和应对危机不力等几个方面,也有媒体把原因归咎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记者想从全球汽车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日本汽车业面临的国内环境和丰田企业自身因素三个方面谈些看法。
首先来看全球汽车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汽车这个昔日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如今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发展之快需求之大,恐怕连其发明者也始料未及。汽车的迅速普及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福特和日本丰田。
丰田将福特的自动化生产模式吸收消化后创立了著名的“丰田模式”——精益生产法,成为各大厂商学习的楷模。在市场需求扩大和生产能力提高相互作用下,汽车业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各国竞相发展汽车业,老牌厂商不断扩大规模、新的汽车厂商犹如雨后春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降低成本抢占市场,除改进技术、加强内部管理之外,降低原材料和零配件成本也就成为各大厂商的重要选择。
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通用零配件的全球化,同一厂家的不同车型、甚至不同汽车厂商都在使用同一配件商供应的配件。因此,一个部件出现质量问题,就可能涉及数量众多的汽车或多个品牌。这就是丰田一次召回数百万辆车的国际大环境。
其次来看日本汽车业面临的国内环境。日本面临人口趋于减少、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国情,其结果之一就是劳动力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果之二是国内消费低迷,市场萎缩,使企业不得不将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寻求发展;三是年轻人不仅少而且大都对技工这类工作不感兴趣,制造业赖以生存的高技能技术工人青黄不接。此外,曾以“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著称的日本企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开始雇用临时性的“派遣工人”,这种相对不固定的劳资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人员费用负担,但进一步加剧了日本消费不足和高技能工人短缺,产品质量下降也在所难免。
第三来看丰田自身因素。一是发展战略出现偏差,过分注重扩大规模。在过去的10年间,丰田海外生产基地和产量持续大幅增加,使质量监管体系力所不及。二是利用规模优势压价采购零配件,使质量难以保障。三是盛名之下企业高层顾客至上的理念有所松动,不敢实事求是地面对产品缺陷和质量问题。此外,企业管理运作官僚化趋势明显,过分强调削减成本,部件设计开发和实证试验阶段必要的程序也在简化等等,这些都是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的内在因素。
从上述多方面的情况看,丰田出现这样的大规模质量问题绝非偶然,对于包括日本厂商在内的各国汽车和电器等行业来说,其教训值得深思。
首先是在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供应链越来越长的情况下,大量使用通用零部件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其次是发现问题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消除消费者疑虑,迅速应对的问题。再次就是要如何解决降低成本与确保质量之间的矛盾问题。
无论任何国家的企业,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和矛盾,同样事件还会发生。这应该成为丰田召回事件给业界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