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子称,河南省固始县在2008年全县公开选配的12名乡镇长大多是当地官员亲属。帖子8月25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热议。信阳市委当天即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进驻固始,市委书记王铁表示,如果查实有问题,一定严肃处理。人民网记者也赶赴固始县进行了调查。
“12名乡镇长中只有4名是县级领导干部的亲属”
“12名乡镇长中只有4名是县级领导干部的亲属。”固始县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对人民网记者说。
组织部还提供了这12人的基本情况介绍,他们认为属于领导干部亲属的是这4人:
张宝:2005年1月任黎集镇党委副书记(正科级),父亲为原人大副主任;
黄俊红:2005年1月任胡族铺镇党委副书记(正科级),父亲为县人大退休干部,岳父为固始县政协主席;
李城冉:2005年1月任县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副科级),父亲为县政协副主席,岳父为县人大主任;
林中华:2005年1月任汪鹏乡党委副书记,哥哥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记者摘要记录了其他8人的上辈情况:
张维勤:74岁父亲为县发改委退休干部,母亲、公公、婆婆均已去世;
聂磊:父母亲及岳父母均已去世;
李羽鹏:父亲、母亲为退休工人,岳父为退休教师,岳母为邮电局退休职工;
汪庆勇:父亲、母亲务农,岳父为煤矿退休工人,岳母去世;
谈光泽:父亲已去世,母亲务农;岳父为黎集镇退休干部,岳母去世;
周淼:父亲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母亲为县公疗医院院长,公公、婆婆均为退休工人;
曾亮:父亲为县公安局退休干部,母亲为粮食局退休职工,岳父为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岳母为棉麻公司退休工人;
邓月海:父亲为农民,母亲已去世,岳父为县服务公司退休职工,岳母为小学退休教师。至于这8人是否还有其他亲属担任要职,是否还有更强的社会关系,人民网记者目前尚不得而知。而争议比较大的县级领导干部子女是李城冉(1980年出生,原任副科级县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县委组织部认为,这是依据上级要求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培养年轻干部的力度。李城冉第一学历为是北京交大本科,2002年毕业后能回到县里工作实为少见。30岁左右担任科级干部也不算冒进。组织部门应该鼓励年轻化、知识化。
初衷就是想努力去除“少数人选少数人”的弊端,充分发扬民主。把选人、用人决定权交给更多的人。
“公众并不是特别在意官员后代有没有当选的权利。公众在意的是官员之后即便当选,也应该遵循基本的程序,实现起码的程序正义。”署名为“胡印斌”的作者说的话代表了很多网友的观点。人民网记者发现,多数评论也将目光聚焦到程序是否真的公平上。那么固始县这次乡镇长推选的程序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民网记者调查了解到,在2008年新一届固始县委、县政府上任之前,这个有着165万人口的河南第一人口大县12个乡镇长的位置已经空了将近一年。
2008年12月,县委决定选配这批干部。“以前乡镇长任命的程序,其实没这么复杂,多数是县委常委会酝酿提名,然后经人大投票决定。实事求是地讲,这次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选拔,是一个探索和创新。应该说还是比较公平,很多人都想不到跨越这么大。”一位进入36人考察名单但没有成功的副科级干部对记者说。
“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努力去除‘少数人选少数人’的弊端,充分发扬民主。把选人、用人决定权交给更多的人,实现制度选人,这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县委书记一个人的压力。”2008年1月由县长升任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的方波对人民网记者坦言。
县委组织部于12月12日向全县发布《关于对十二名乡镇长职位人选进行自荐的意见》,并公布了此次公推的资格条件及自荐程序。“硬杠杠”是符合43周岁以下、任副科级2年以上”。符合条件的干部有287人参加自荐、竞争。
按照方案规定,12月15日,固始县召开了公开推荐大会,由县处级干部、正科级实职干部、县人大和政协常委、县纪委常委、老干部代表近300人参加公开推选,按照拟任职位1:5的比例,差额推选60人(因有得票相等者,实际产生63人)。
12月18日,采取“面试演讲+投票推荐”的方式,在63人名人选中按拟任职位1:3的比例由县委全委会进行差额推荐,确定36名人选进入组织考察。演讲题目是《如何当好乡镇长》,具体演讲时间到头一天晚上11点才通知。
12月22日,县委常委会对36名考察人选,最后进行票决,产生12名乡镇长人选。然后在新闻媒体公示7天,经人大选举任命后上任。
那么,上述组织程序为什么会引发轩然大波呢?人民网记者就网友普遍关注的几个焦点问题展开了调查。
焦点一:为什么缺乏笔试环节?
有网友提出,如果增加了笔试,很多滥竽充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就要“现原形”了。根据中共中央2004年4月发布施行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公开选拔工作应当经过下列程序:(一)发布公告;(二)报名与资格审查;(三)统一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四)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五)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六)办理任职手续。
这一政策同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进行公开选拔:(一)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二)领导职位空缺较多,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三)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四)选拔专业性较强职位和紧缺专业职位的领导干部;(五)其他需要进行公正选拔的情形。
固始县委组织部回应,这次不是“公开选拔”,而是“公开选配”。公开选拔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而非干部选拔任用的唯一方式。
焦点二:选拔过程是否听不到民意?
有评论指出:“固始县公选从头至尾始终看不到民意的介入,都是在现任和离任官员之间‘公选’,不用说是一般群众的推选,就是县里边的普通干部也不能参与推选,这样的“公选”显然不具代表广泛性,谈不上民意参与。”评论同时推荐了另外一个“公选”典型:8月12日,湖北省2009年公选干部考试开始面试。39位评委中,有9位是由领导干部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委,另外30人则是大众评委,大众评委打分将占面试总成绩的20%。30名大众评委中,10人是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0人是应试者报考单位的干部职工,10人是报考单位所服务的对象。
固始县委组织部认为,其实“民意”在近300人的公开推选中“介入”了,这些人是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范围确定的。有36名人大常委和20名政协常委参与了投票,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些人来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该代表了广泛的“民意”。
县委组织部还认为,在干部的考察环节,也充分尊重了民意。在组织考察中对考察对象都进行了民意调查和民主测评。在组织民意调查的过程中,固始县委组织部注重了大信息量采集考察对象的情况,考察对象分管工作、联系较多的单位的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区干部等对考察对象知情度较高的人员参与了民意调查。
有网友提出,根据中共中央2002年7月9日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一“干部选任根本大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固始县这次公开推荐乡镇长过程,300人公开推选、县委全委会差额推荐、常委会票决中,都有入选人员的亲属参与,他们是否进行了回避呢?
固始县委组织部回应:按《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常委会票决时,应该回避的有1名常委,2名列席人员(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他们都按规定进行了回避。前两道程序是推荐程序,没有规定要求回避。
信阳市委成立调查组进驻固始县
据悉,信阳市委高度重视这一舆论关注事件。8月25日媒体刊发此报道当天,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就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此事。信阳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组成了由组织部分管干部监督工作的副部长任组长,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有关科室负责人等5人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当晚进驻固始开展调查工作。据悉,调查组重点调查这次公推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操作过程中是否有违纪违规行为,对领导干部子女是否予以了照顾等。调查方法包括查阅原始资料,走访座谈等,并公布了举报电话。目前举报电话已经在固始县电视台滚动播出。
人民网记者了解到,信阳市从2008年10月就在全市推行自荐“五个常态化”: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实行自荐常态化、考试常态化、考核常态化、票决常态化、交流常态化。2009年4月正式下发实施办法,要求科级干部选拔可参照此制定细则。这一举措赢得干部群众广泛拥护,被称为“阳光流程”,到目前没有收到任何举报。
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对人民网记者说:“在此背景下出现舆论集中关注领导干部选拔工作问题,值得深思。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展开调查,如发现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做出严肃处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组织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以人为本是题中之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组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网记者在固始县采访中,发现正如信阳市委书记王铁所言,群众对组织工作是高度关注的。“公选乡镇长多数为干部亲属”成为这个县城这几天上下议论的焦点。因为县城不大,媒体中所列人员,多数干部都熟知。
这同样也是一个在全国多数县城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小县城远离大都市,多数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以固始县为例,40多名在职县处级干部、50多名离退休县处级干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于门当户对,许多家庭结亲联姻。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状况无法更改,也无可厚非。记者采访了多名干部群众,他们多数对此表示理解,同时也认为领导干部亲属不是不能当干部,他们熟知的许多人在岗位上勤勤恳恳,表现优异,受到老百姓交口称赞。
采访中,人民网记者感受到,干部群众质疑的是为什么官员亲属“扎堆”?如何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参加投票的300人尽管是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范围确定的,但在这个范围内,官员亲属肯定比普通干部知名度高,如果出现拉票行为,其能量肯定会更大,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其他几道程序中。其实,这也是全国各地组织工作中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能否设计出一种更加科学民主的投票方式值得组织部门探索。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无论怎样探索,走向民主的制度设计和创新一定要经得起考验,要给普通家庭子女和领导干部亲属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让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又没有门路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而不能寒了他们的心。毕竟大多数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的标准。显然,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