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7日电题:“房价上涨1.5%”争议背后的楼市信息之惑
新华社记者叶锋
国家统计局2月底因公布“去年房价涨1.5%”引起的巨大争议延续至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5日表示,国家统计局将改革和完善房地产价格统计制度和方法,提高房地产价格统计数据的质量。
房价问题近年来受到全社会关注,其涨跌起落一直有两套数据流行于市:一是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二是各类研究咨询机构发布的数据。前者公布的数据有时争议不小,而后者的数据由于存在商业利益关联,也常让人将信将疑。房价数据“乱花渐欲迷人眼”,公众的疑惑由此挥之不去:到底该信谁的?
统计局数据有待改进和完善
今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统计公报称,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1.5%。这个数字因与人们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一经公布便引起社会质疑,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杨红旭表示,如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2009年全国房价涨幅甚至创下2002年以来的7年新低。“我们不应随意质疑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但2009年全国房价1.5%的涨幅难以让人信服。”
有统计界权威人士把这个数字与人们感受的差异主要归咎于技术性原因。首先,这个数字是2009年与2008年相比,是个全年的平均数。去年1-4月,房价是下降的,5月之后开始上涨,并不断加快,但平均下来,全年的房价就降低了。此外,地区差异和房屋类型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但即便如此,也不排除统计本身的原因,因为数字采集的过程是调查队向开发商要的。也就是说,这并非是实际交易的价格,而且提供数据的还是部分开发商,是抽样的结果。
市场机构数据:利益关联背后的真假疑问
近年来,除了统计部门公布的官方数据外,不少市场化研究机构也会定期通过各种渠道公布关于房地产市场的统计数据。蹊跷的是,两者数据常常不一致。比如,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1月上海房价的统计数据:1月份上海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8%,其中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0.2%,但没有公布成交均价。而一家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上海1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9953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16%。一时真假难辨。
市场机构的数据从何而来?上海一知名房屋中介的咨询部总监宋会雍告诉记者,他们会定期向公司的业务部门以及开发商、银行、媒体等发布房地产市场的统计数据,大多数为免费,但部分“定制报告”则需收费。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房地产交易中心,这些数据跟开发商自行提报的数据有所不同。他说,统计局数据更适宜用作历史性、阶段性的分析,而不会成为实时、动态分析的依据。
与房地产交易监管部门、统计部门的谨慎低调不同,市场机构在发布房地产数据时要主动、活跃得多,各家机构彼此的数据也常有差异;由于在时效上竞争激烈,一些统计报告还经常出现差错。
不过,由于这些机构往往只是房屋中介机构的一个部门,往往与开发商等有着密切的商业合作关系,其“唱衰”或“唱高”的意图时隐时现,因而其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的客观性常令人怀疑。
谁来告知房价真相
中原地产研究咨询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研究机构是隶属于盈利机构的,影响力也较有限,公众毕竟对政府发布的数据更为信任。所以,在房地产信息公开方面,政府本身应该担负起责任,而不能完全交由市场。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国家统计局正广泛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并将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完善房地产价格统计制度和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房地产价格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比性。
中原地产的上述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各地房地产市场管理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已有明显推进,不少城市都建立了交易信息网络公开平台,开发商、买房者能实时了解市场信息,但是还缺少对市场形势的整体性、历史性分析。此外,官方房地产信息的渠道也较为狭窄。
业内人士建议,统计部门要改进数据的获取方式,更要完善数据的处理、分析方式,要建立更具体、细化的价格指数体系;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增加房地产信息的发布内容、丰富信息发布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