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报道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在网上详细公示了今年1月份的公务费开支,上到1000多元的“招待费”,下至1.5元的购买信纸费,全部在网上公开,每张公示单据上都有纪委书记的签名。这个举动被网友称为“政府全裸第一例”。
自2007年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各种公民个人或团体为争取公开政府预算开支,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但却经常被各部门以无法律依据、涉及国家机密等理由推搪,甚至有的公民被怀疑为“间谍”。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有关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等话题也是层出不穷。
昨天是“3·15”,为何公众对财政公开的关注,会超过对消费维权的关注?美国开国功臣之一汉密尔顿在为宪法而呼吁时说过,“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我们并不寄望于每个公务人员都是天使,而是寄希望于对开支的监督,以确保我们的财产不被浪费、不被私吞。财政预算支出透明,才能让人民放心,才能管住自己。今年两会上,政府的“三公”支出,即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支出不透明问题成为热点,也正是这个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就针对政府预算问题说,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预算公开不应该是去讨论的一个问题。
当政府手握上万亿元的财政权力时,支出是否合理、是否中饱私囊、是否假公济私,都需要向人民公开,才能接受监督,才能避免种种弊端。预算和支出的无法公开,不仅仅是无法让人民监督,还会影响到政府进行正确的决策。比如为了刺激经济而推出的“4万亿”财政投入,具体投入多少,投入到什么项目,产生什么效果,至今没能拿出一个详细的清单。发改委仅凭一句4万亿没有一分钱投入到房地产领域,更难以为中央稳定房价提出有效的决策依据。
我国的预算科目过于笼统,一个购置费支出科目下,就涵盖了大到汽车小到纸笔,这种粗放式的预算支出统计,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政府的监督要求。尤其是近两年来,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有数万亿元的财政支出,更需要进行详细的公开,才能经得住公众的监督,才能对得起公众的财产。
白庙乡政府把开支“裸奔”于公众面前,晾晒于阳光之下,不但不会“污染”公众的眼睛,反而像久旱的甘霖淋到公众渴望的心上。即使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广州市政府,率先公布财政预算,也没能把支出如此详细地、不遮不盖地公布出来,接受公众的监督。
个人在公众面前“全裸”有违公共道德,但政府财政“全裸”,却是一种美德。只有具备了这种美德,才能让公众放心。希望所有级别的政府都脱下遮盖隐密的外衣,而不是像官员财产公示那样,把外衣裹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