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1+1》2010年3月22日播出:做好最坏的准备,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在西南地区抗旱紧锣密鼓的时候,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十八个世界水日,而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水的质量。我想由于西南地区的旱灾,今天恐怕中国人不需要一个世界水日来提醒我们水的危机、水的紧张。同时今天出去谈水质的话,似乎显得有些奢侈,因为在西南有两千万的人口饮水本身都出现了困难。而温家宝总理在云南考察的时候,也特别提到说,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今天我们共同关注如何做好最坏的准备。
温家宝:我们不愿意多喝您的水。
当地干部:水太珍贵了。
王顺生:一样不吃要不得。
当地干部:他说来了一样不吃,(不招待一下您)过意不去。
温家宝:运来一点水不容易。
“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生活用水,要不惜任何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今天上午眉头紧锁的温家宝总理叮嘱当地干部,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持续八个月的干旱,温家宝总理视察的云南区近已经有几百万亩农田绝收,婉拒村民一碗水,大灾之下这的确这场大旱最珍贵的一碗水。
温总理来到云南区近视察的时候,正临近传统节气的春分,一个播种的好时节,但由于干旱,田里的大麦不足一尺高,小春损失已成既定事实。云南省农业厅目前正在开展百日抗旱促春耕行动,希望能够确保大春的粮食播种。
孔垂柱(云南省副省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要增加水改旱的面积五百万亩,我们在地膜覆盖方面,扩大了种植面积,在晚秋作物种植方面,加大了推广力度,力争做到今年的粮食生产有一个好收成。
力争好收成,灾难之中,人们在努力而为,为希望而战,但是正像温家宝总理的提醒,大家最担心的是这场干旱还会不会进一步加剧?最坏的情况会来吗?
曲靖罗平县已80万亩油菜花田为名,今年本来要计划请一千对情侣在油菜花节上亮相,结果一对都没请来,乡亲们都说,人喝水都成问题,哪还顾得上看油菜花。
刘大国(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村民):
今年这种旱情,人吃水都成问题,也就没有办法,(拉水)来泼庄稼啦,只能让它像这样干下去,(这些油菜花)连猪牛牲口都不吃啦,你看这么一大片,就是太严重啦。
在云南曲靖,城区通过限时限量供水,尚可维持,只是苦了哪些偏远山区的百姓,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为了一担水,有些地方的村民需要排队48小时,因为水大家苦苦支撑,因为水原本和睦的村民们也开始发生争吵,谁都不敢想像,最难的情况会是怎样。
2010年3月21日新闻,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
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23号,贵州中东部有小雨或阵雨,未来三天,云南、贵州、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等气象干旱地区旱情将持续。
等待,只有等待,这就是灾区五千余万不得不面对的现状,他们在坚持,也在努力地寻找着解决之策。
云南三兄弟找水险丧命。
云南旱情触目惊心,碗筷一周洗一次。
半瓶矿泉水先给妹妹喝。
云南旱情触目惊心,村支书哭劝村民外出打工。
今天是第十八个世界水日。
主持人:
总理婉拒了村民的一杯水,岩松你看,总理这一个婉拒,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更多。
白岩松(评论员):
我觉得首先它应该是为人之道,就是于心不忍,因为到了那儿之后,看到这种情况,而且水都是外面运来的,总理恐怕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内心,在情感上不能接受再喝一杯水。
接下来我觉得也是为政之道,从为政之道来说,其实是一个提醒,让大家做好一个最坏的打算,你看,其实一杯水不多,但是我这杯水都不喝,也在提醒所有的相关各级政府,包括官员,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我觉得这个信号是非常明显的。
主持人:
总理说到做好最坏的准备,今天我们也看到各种新闻,比如说在重庆,米价已经涨了,蔬菜价格涨了,北京有川菜馆开始囤辣椒了,这种最坏的准备到底都包括哪些层面?
白岩松:
其实我觉得最坏的准备,上个星期的节目首先也说到了,它跟我们是有关的,果真这种波及的程度是非常迅速的,包括价格的上涨,包括很多在这三个省可能会生产的一些东西,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我们该用关注、帮助去投入其中。
我觉得如果要说从最坏的打算来说分成三个层面去:一个是急,眼前之急。还有一个是长远的,其实今天我们要加一个中的,为什么说?从急大家都理解,你首先要保证人能吃上水,能够喝,能够做饭。
主持人:生存。
白岩松:这是第一位的,这是眼前的。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可能谁都清楚,要加大投入了,要兴修水利了等等。在中间呢?土地绝收,相当多的,就这三个省旱灾地区灾民们,他们今年的收入大大折扣,我们要在中间也想救济,怎么样我们去转移,比如让他劳务输出或者怎么样,采用其他的方式,一会儿我们会去谈到,让他们地内的损失地外补,然后我觉得这恐怕也是要全社会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
为什么你觉得中期现在是最应该注意的,我们现在说启动了应急响应,这个急一般理解是来的快,去的快,但是按照天气预报来讲,可能到5月份才真的有所缓解,这个中期如何讲呢?
白岩松:
我觉得最急的还是眼前,是真正急的,为什么要提出中期,是因为很少人还去想它。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也要未雨绸缪去想它,但是话题还是要回到急来了。
我注意到了总理的几句话,第一个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代价什么意思呢?恐怕在旱情严重地区,大家有的时候会有一些观望,我这个企业该停还是不停?它可能是耗水的,觉得是不是要再看看,然后再去停,包括我们的片花里也看到,有的地方可能还在用水去冲洗街道,这都有一个大家有一种赌博,或者说再看看的情况,我觉得不能看了。其实要作出一些决定,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可能回头去看,过几天缓解了,但是现在也要为此作出准备,该停的企业该停了,省出水来。中国古语有一句老话,叫远水不解近渴。如果要说到时候去调水,那是一个漫长过程,这个时候能在身边先省下来的水,先要省下来。
另外我还非常担心一件事,相对人群比较集中地区人畜的饮水,我觉得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总理都去了,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你要知道,西南这三个省区,遭受旱灾地区地形非常复杂,山区、老林、神经末梢处,这个时候需要各级政府把工作做细,真的不能出现死角,大家想像一下,都不敢多想,如果真的出现了死角,那个地方可能就几户人家,但是不仅说土地干旱了,连自己生活用水都极其匮乏,而没被注意到的时候,恐怕这个悲剧谁都承担不起。
主持人:
现在这个急是把水能够送到身边,解决生存、生命安全的问题,但是经济来源,生活来源也要解决,刚才片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有村长去劝村民说出去吧,出去打工吧!你怎么看这个场景?
白岩松:
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现在在应急的过程中,大家首先都能够想到的是眼前,还有长远,但是中间这部分怎么去办,如果要紧紧依靠的是全社会救济,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具体到每一个灾民手中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个时候就去想,我们会不会有一些方法能让受灾比较严重,而且土地已经绝收,并且接着再种现在还没可能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他们也需要消费水,一方面需要消费水。
另一方面,恐怕这一年相当一大比例的收入没了,同时他们又是很好的劳动力,又出现在局部地区,会有用工荒这样一种情况下的时候,怎么转移这批劳动力,起码在今年之内去打工,让自己的家内有所补充,同时也减少旱灾地区,个人用水程度,当然这个需要当地政府,要把留守在家的,像老人和孩子的问题解决好,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去想,不一定说想出来就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大家都去想的时候,就有最好的方法。
主持人:
针对西南地区的旱灾,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如何动员从政府到社会层面,都做好最坏的准备。
记者:这不还有水吗?
消防官兵:我们车都加不进去了。
记者:这个水量车已经加不进去了。
消防官兵:对。
这是发生在砚山县清晨的一幕,旱灾以来,当地的消费车一直承担着给偏远山区送水的任务,而最近几天,由于用水紧张,导致县城里的取水点水压不够,消防官兵已经不能直接取水了。
何光华(砚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有一个叫渔泽坡水库、回龙坝水库、红舍克水库,这几个水库供水形势是非常紧张的。
记者:
他紧张到什么程度呢?
何光华:
紧张到基本上是要计划用水,要有相当严密的调度计划,才能维持到汛期的。
记者:
如果说最坏的打算,能够支持多少时间?
何光华:
最多两个月左右。
砚山县是此次旱灾的重灾区之一,全县45万人口,有28万口出现饮水困难,如今水危机已经从乡村影响到了县城。
据了解,目前专供城区的回龙水库保守估计,只能提供近五个月的居民生活用水,而供农民用水的渔泽坡水库、路德水库等,只能维系不到两个月时间。现在专家预测,降水很可能在6月份才能到来,而且并不肯定,距今还有两个多月,水可能不够供养这么多人,于是外出打工就成了另外一条路。
王正科(云南省砚山县大榔树村村民):
不行了,我跟他们讲,我要走出去了,就是走出去,留一栋房子在这里,给我老爸老妈在,我要打工了,不打工不行了,这个地方。
最近38位年轻人在政府的直接帮助下,坐上了前往厦门务工的大把。
马志山(云南省砚山县县委书记):
我们是尽量多输出,因为很多受灾地区都是山区,贫困地区,很多老百姓出去的这种意识不强,我们是直接跟厂家联系,并且由我们劳动社会保障局的人,亲自把他送到厂里面去交给厂商。
记者:
还会回来吗?
王正科:
回来,怎么不回来,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回来。
离开是为了家,为了回来,省下一点水留给家里人喝,挣点钱,也挽回一些因为作物绝收减产的损失,这样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四年前。
2006年资料
2006年,50年一遇特大干旱突袭重庆,仅仅八月份,重庆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度就有十天。
灾情之重,至今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农民损失可谓惨重。
汪洋:
我们现在组织十万人到外地打工,现在已经走了一万多了吧,十万人到外面打工,到新疆摘棉花,一个月可以挣两千块钱,我们要争取减产不减收。
解说:
为了弥补农民们的损失,重庆市政府组织十万农民去新疆摘棉花。同时市政府发文,补贴困难群众,城镇每人25元,农村每人10元。
村民:
昨天发五保户,每人十块钱,做五保户的饮料费,(因为)干得不得了,如果没拿到,赶紧快去拿。
书记、市长亲自送行,政府全程接洽陪护,十万重庆的农民工乘坐专列奔赴了新疆。
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干涸的水塘、龟裂的土地,眉愁不展的农民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场景还会不会在西南旱区大规模出现?灾情还在继续,最坏的情况可能还没有来,一切似乎也应早做准备。
主持人:
演播室回来,我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劳务来补充农业方面的不足,现在我们先来连线一下云南省的砚山县县委书记马志山,马书记你好。
马志山(云南文山州砚山县县委书记):
你好。
主持人:
截止到目前,砚山县因为旱灾而出去务工的人有多少?
马志山:
我们从今年元月份到现在已经出去了将近五千人。
主持人:
比平常要增加了多少?
马志山: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
主持人:
出去的人是愿意出去吗?
马志山:
他们本来不愿意出去,因为家里边的农活也比较多,但是现在干旱,没有办法。所以只好离开家乡,到外面去打工。
主持人:
接下来你预计还会有多少人要出去呢?
马志山:
我们现在预计有近两万人要出去。
主持人:
在接洽用人单位的时候,你碰到最大困难是什么?
马志山:
我们现在接洽用人单位的时候,他们工资报酬,老百姓总的感觉还是低了一点。
主持人:
大概有多少钱一个月?
马志山:
有的就是八九百块钱,多的到一千多,所以老百姓,一个是要出去挣钱养家。另外一个又担心家里边的农活,怕下雨来,要抢种,所以这一块儿还是主要我们老百姓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
外出务工的人,他们心理上的价位是多少呢?一个月的收入?
马志山:
他们的收入应该在一千八到两千。
主持人:
差了一倍左右?另外还有临时出去打工,他可能在技能方面的积累都不太够,用人单位对他们挑选上,是不是也有些问题?
马志山:
第一就是年龄上,一般是18岁到28岁,后来他们谈了以后,他们放宽到35岁,现在35岁还有一部分人,也还不能出去。因为35岁到45岁这个阶段,还有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转移出去。
主持人:
年龄上放宽了,技能上呢?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用工荒,其实缺的好像是需要一些有技能的。
马志山:
对。总的要求,还有文凭上也要要求,至少要初中毕业,最好高中或者是技校毕业的,有一定的技能。所以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和办法就是,政府来组织进行培训,联系好厂家以后组织培训,简单地进行一些技能的培训和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再输出出去。
主持人:
好的,谢谢马书记。
刚才马书记讲了,还有两万人等着要出去务工,而他们的心情也是两难,又要出去多挣些钱,又担心一旦下起雨来了,农活没有人干。
白岩松:
要做最坏的打算。在做最坏的打算的时候考虑劳务输出的时候,恐怕也要仔细地去权衡。
我们先回头去说劳务输出是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拿2006年重庆那次大旱来举例,中央拨付救灾款项八千万,全社会各界捐款一个亿,而组织了十万民工去新疆摘棉花,最后总体收入是两个亿。你就可以知道,而且会真金白银落到农民的口袋里头。
主持人:
一个月两千块,而且在2006年。
白岩松:
对,对他整个这一年,由于在土地上欠收部分的时候,给予了巨大的不偿。而且用当时的书记汪洋的话来说,叫粮食可能减产了,但是不能减少他的收入。但是又跟那次不一样,为什么呢?难得的拥有那个季节新疆有一份临时的,需要很多人的工作摆放在那里,不需要半年,不需要一年,可能就那两个月的时间去摘棉花,而且的确缺人。现在是一个常态用工时间,对于全国的很多地方来说,都是一个常态,你是到我这儿来工作一个月,还是两个月,我也扛不住。这个时候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双方妥协,各让一步。
我觉得作为用工的省来说,现在不能再拿县对县对,是不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起码是地区的合作战略。比如说是对口的,像广东可以对口广西,福建、浙江加起来对口云南,再加上江苏等地对口四川。总体先来计算我的用工,我可以提供多少半年之内的用工岗位。
同时在收入方面,我觉得也需要双方妥协,恐怕达不到最高的,但是也把最低的适当的提高,这里含有一定公益的补偿和支援。但另一方面回到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我也仔细在听书记这句话,出去又怕突然下雨了,回来抢农活,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地方做些协调,我旱灾的地区,我要充分地考虑,我这一个县里,我该出去多少人?该剩下多少人?当出现应急的时候,打工的人不必回来,但是这一块儿的时候不能只给自己种地,需要满足我这个村子,我这个镇子整体种地的需求。
主持人:
要精算一下?
白岩松:
没错,这里要精算一下,我觉得要上升。
主持人:
但是不管是在珠三角,还是长三角,这些接收的企业多数都是属于民营企业,为了接收这些从旱区来的人,可能工资要上调一些,标准要降低一些,对于他们来讲,其实成本是增加了。
白岩松:
我觉得是比平常,最高的工资是要降低一些。刚才我也说了,双方都要降低,都有妥协的余地,出去要打工的人要知道,这个时候别人也是很不容易。这个时候要接收的省,以省政府的行为,甚至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去考虑,这里当然带有一定公益的色彩,我觉得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不偿,不能让企业去承担这些东西。但同时又希望企业愿意用,为什么?可以补充他的劳动力。同时要计算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