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3月29日电(记者梁强、朱国亮)连年干旱,粮食却获得连年丰收,尤其是在罕见的冬春夏连旱的2009年大旱之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906万吨,创甘肃省粮食生产最高水平。往昔干旱只是带来贫瘠乃至绝望,现如今一片片薄薄的白色地膜,让这块黄土地重又焕发青春,近千万亩旱地变成高产田,成为希望的田野。
神奇的力量源于一项被誉为旱作农业革命性的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相同条件下利用这项技术,农作物增产平均可达30%以上,最适用这项技术的玉米,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左右,高的可达900公斤。要知道这些作物可是生长在年降水量只有200到400毫米,而且降水又主要集中在夏季两三个月,蒸发量却极大的北方干旱地区。
“现在,老百姓都把全膜种植的庄稼叫做(大旱)旱不垮、(冰雹)打不倒、(晚霜)冻不死的‘铁杆庄稼’”。说起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甘肃通渭县农业局副局长马健武抑制不住兴奋之意,他用实例向记者讲述“铁杆庄稼”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
马健武说,在2007年通渭遭遇到了60年一遇的大旱,当年秋季又经受了数次冰雹袭击,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用全膜技术种植的玉米在这一年却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竟达到602.5公斤。马健武告诉记者:“以前种地用的是半膜技术,碰到风调雨顺的时候,最好的产量每亩可达到450公斤。像在大旱的情况下,有300公斤就算最好的了。”
2008年,通渭全县推广种植全膜玉米14.49万亩,平均亩产636公斤,总产达9.22万吨。这意味着通渭县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收获了全县粮食总产量最高年份60%的产量。去年,通渭播种了56.3万亩全膜玉米,总产量达到16.66万吨,相当于前一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
会宁县高级农艺师刘生学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是全膜技术挽救了会宁的种植业。”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他编写了一句口号:人均两亩全膜田,户均增收一千元。刘生学告诉记者,户均增收一千元其实是最保守的估计,全膜玉米亩增产最少也有100公斤,按照市场价玉米每公斤1.5元计算,一家4口人就会增产1200元。而地里因为铺膜增加的投入,靠玉米秸秆增加的部分就可以消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