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绵阳4月13日电(作者 杨超)走进改造一新的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墙上悬挂的大屏幕上,招标项目介绍、投标企业情况一目了然。
“现在整个招投标过程都由电子系统自动控制,实现了“信息全公开、评标全封闭、过程全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评标数据的干扰和篡改。”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大灾过后,百废待兴。在两年的重建过程中,绵阳市灾后重建项目共7318个,估算总投资2266.3亿元,投资规模是建市以来投资总额的1.5倍。如何管好每个项目,用好每一分钱,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这对绵阳市委、市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以实现“阳光重建、廉洁重建”为目标,绵阳市着力构建科学的监督检查体系,使政府监督、部门监督、民众监督落实到每个项目的每个环节。
以灾后恢复重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为常设机构,监督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高速运转。全市建立了市、县市区(园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监督检查工作组。除职能部门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特邀监察员等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
针对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工作特点,绵阳市研究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管理监督,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等相应规范性文件48个,将监督检查重点放在北川新县城等民生项目、对口援建项目、港澳援建项目、社会捐赠项目以及“特殊党费”项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我们启用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管理系统,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实施情况动态跟踪监督机制,做到每笔资金来源明确、去向清楚。”绵阳市发改委主任陈兴国介绍说,“同时市上还出台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效能问责等规定,严明法纪“红线”,督促责任落实。”
阳光必须透明。去年11月,绵阳市将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项目立项和招标事项核准、征地拆迁管理、实施招投标、施工管理、设计变更管理、质量监督管理以及竣(交)工验收等9个环节的重要信息,通过电子网络等载体实行全面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与此同时,灾后工程案件查处领导小组重拳出击。截至3月底,绵阳共查处涉及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含聘用事业人员)148人,其中党纪政纪立案94件,给予党纪处分83人、政纪处分10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对18家企业和1家中介代理机构实施了市场禁入。
“目前绵阳已累计完成投资1393.03亿元,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得到有效监管。”日前,中共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