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截肢的玉树县公安局民警才旦多杰驾驶着改装的汽车,运送了上千名地震伤员。新华社记者 黄书波 摄
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24日电题:玉树高位截肢民警震后运送千名伤员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黄书波、王经国、王玉山
安全带把48岁的才旦多杰紧紧地捆在驾驶座上。他抬起右手,在档把上轻轻一拨,车就冲了出去。
若不是上下车时需要人抱,没有人会发现,驾车者是个高位截肢的残疾人。在失去了双腿之后,这位昔日身高1.75米的康巴汉子,仅剩下不足一米的身躯。
一个残缺的身体加上一辆改装的越野车,地震发生至今,玉树县公安局干警才旦多杰奔驰在结古镇的街道乡村,运送了上千名伤员。
这辆车是小妹在3月28日买给才旦多杰的。用了一天时间,13岁起就会开车的他把刹车、油门全部改为手控,随即乐颠颠地开到郊外兜风。
车"吱溜"一声停在小镇西头的家门口。才旦多杰打开车窗,向满脸担心的妻子挥挥手:"怎么样?没有腿,我照样到处跑!"
没想到,才过了十几天,才旦多杰就成了结古镇上跑得最快的人。
地震那天,才旦多杰压在了倒塌的土房子里。新建路派出所的两名战友,把裹着被子的他从床底下救了出来。
左大腿根截肢处仅剩下的一点骨头,骨折了。战友们说,送你去医院吧,国家免费给灾民看病。才旦多杰不答应:"我是轻伤,吃点止疼药就行了,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了。"
被挖出废墟的那一刻,才旦多杰想哭,却哭不出来。
街对面,一个受伤的中年妇女从废墟里爬出来,向着坐在地上的才旦多杰大喊――"救命"!才旦多杰急得冒汗,他连自己的身体都没法移动啊。
不一阵,儿子才文扎巴跑来看他。才旦多杰把车钥匙往儿子手里一塞:快送伤员去医院!接着补充一句,送那些重伤的、不能动弹的!
一天一夜,驾驶着父亲那辆后备箱被砸得深凹进去的爱车,儿子把100多名伤员送到了位于体育场和赛马场的救治点。
才旦多杰还是不放心,他怕不懂事的儿子把车开出去玩。第二天早上,他让女儿把自己抱上了驾驶座。
妻子要女儿代吉卓玛跟着父亲。才旦多杰不干――她一上来,车上就得少坐一个伤员!
震后的那几天里,才旦多杰每天早上7时出门,晚上10时才回家。在来来回回的奔跑中,他的车从来没有空过,最多的一趟拉了七八个人,最忙的一天送了两三百人。
那些伤员,大多是生于此长于此的才旦多杰熟悉的面孔。有的人一上车,还能拍拍他的肩膀:"你还活着?!"有的人却连眼睛也没有睁开过。
15日上午10点多,才旦多杰拉了几个重伤员。车还没到赛马场,他们都无声地去世了。那也就是四、五公里的距离啊,却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堵在结古镇唯一的一条主路上,才旦多杰恨自己不能飞起来。
但,才旦多杰没有翅膀。他甚至没有腿。
伤口钻心地疼。医生曾警告他说,止疼片对身体不好,特别疼的时候才能吃一片。但,这些天来,一天4片的剂量,才能勉强让他忘记疼痛。从早到晚,他在车上吃压缩饼干、喝矿泉水,小便用塑料瓶接着……
才旦多杰的亲人们,大多住在结古镇上。地震后的几十个小时里,他却不敢给母亲打电话。他怕自己承受不了。
母亲髋骨重伤,小妹胳膊断了――听到弟弟带来的消息,才旦多杰稍稍安心了,但还是顾不上去看看她们。
才旦多杰说,即使没有了双腿,他仍然是一名警察――警察,就是在危险的时候帮老百姓的人。
当了25年警察的才旦多杰,曾是个身手敏捷、立过二等功的优秀警察。
2007年10月,才旦多杰与战友们追捕一名犯罪嫌疑人,追进了四川省德格县的山沟。夜色中,他不小心落进足足六七米深的坑道。
没有医生,没有药物,才旦多杰只能用麻绳绑住双腿止血,又坚持了6天,和同事们一起把嫌疑人带回玉树。
这1500公里的行程,在他的身体里埋下了隐患。
2008年初,雪灾袭击玉树。一连一个多月给乡下群众送粮,才旦多杰伤口复发。到了三月份,执行完一次28个小时未眠的任务后回到家,他的腿好像不是自己的了,"砰"的一声跌倒在地上。
送到西宁,医生说,双腿全坏死,得截肢。
才旦多杰不同意。没有腿,他可能就再也当不了警察了。
直到几个月后双腿散发出腐烂的味道,他才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从麻醉里醒来的那天,才旦多杰想,这样活着也是个累赘,什么药能让我快点死呢?
"腿没了,还能给社会做点事。人没了,就什么都做不成了。"公安局局长才旦周说完这句话,才旦多杰不想死了。
看着电视上被汶川地震夺去肢体的人们,才旦多杰告诉自己,他们能挺过来,我也能。
疗伤的两年里,才旦多杰借了不少债。
从2009年起,他的工资涨到了4300元。到了年末,他会把攒下的一万多元分成十几份,分别还给亲戚朋友们。
还清借款似乎遥遥无期。但才旦多杰说,该用的钱还得用。地震后,他一共加了1900多元的汽油。这些从家中废墟里扒出来的钱,是这个家庭全部的财产。
10天过去,车里还剩下价值200多元的油。才旦多杰想好了,油用完就把车撂下,等到有了钱再加油,再跑。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在玉树灾区帐篷里边吸氧边写稿。
白瑞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
两会"、抗击"非典"、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六号飞行、汶川大地震……在重大事件现场,白瑞雪第一时间内发出了大量快讯、消息和深度报道。其中,《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直击神舟六号发射583秒》、《中国航天人的差距观》等稿件被媒体用户称为现场报道和正面报道中的精品之作。白瑞雪连续两年获得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首都女记协优秀新闻作品奖等。
个人其他稿件:
[采访手记]新华社女记者白瑞雪:含泪故乡行
直击神舟六号发射583秒
香格里拉之恋――追寻促进民族团结的好干部龚曲此里的生命足迹
特写:本网记者白瑞雪感受北川帐篷村的酸甜苦辣
新华军事记者王经国在玉树现场采访
王经国 男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驻北京军区支社记者 硕士研究生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期间曾随航天测量船远洋采访。参与过“和平使命―― 2005”中俄联合军演等多次重大报道。作品多次获新华社优秀作品奖和新华社总编室表扬稿。
优秀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