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副总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做客新华网,谈“玉树救援经历”。图为嘉宾回答网友提问。新华网 陈杰摄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从本月14号青海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开始,到今天整整过去了15天的时间,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在前方的抗震救灾工作。为您请到场的嘉宾是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副总队长、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上校,欢迎您侯主任。
[侯世科]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侯主任是我们新华网的老朋友了,到这儿之后我首先想问您一个问题,您是哪天从玉树回来的?
[侯世科]我是本周一,4月26号。
[主持人]嗯,本周一回来的,那哪天去的?
[侯世科]地震当天就到了,4月14号晚上八点钟我们已经到了玉树地震灾害现场。
"准备时间只有1个小时,要把30个队员召齐,带上16大类100多个品种药品,光箱子就几百个箱子。"
[主持人]晚上八点钟就已经到了,可以说咱们的响应是非常快的。那到了玉树之后,当时地震的时候您当时在做什么?
[侯世科]地震的时候我救灾武警总医院会议室开会研究日常工作,当天上午也知道玉树发生地震了,因为从新闻里已经看到了,但是当时报伤亡人数并不多,有这方面的意识肯定会去救灾,但是没想到一定去救灾,因为我们要等上级的命令,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主持人]几点接到命令的呢?
[侯世科]中午12点钟直接接到的就是出发的命令,要求我们下午2:30赶到南苑机场集结,30名队员,携带相应的装备,2:30赶到南苑机场,飞机要在下午三点到四点之间起飞,就是这么一个命令。
[主持人]就是直飞玉树?
[侯世科]对,两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
[主持人]从我们接到命令到出发到南苑机场两点多,时间非常短,我们要打包装备包括人员的调配,那我们的响应机制肯定从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是不是?
[侯世科]是这样,像这次救灾应该是准备时间最短、出发最急的。以前还预先给你一个号令就是说可能要出队给你一个准备,这次直接下命令要出队,而且准备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因为要求两点半赶到南苑机场,路上基本上就要一个小时,从12点钟接到命令到赶到南苑机场两个半小时,再去掉路上的时间准备时间只有1个小时,还要把30个队员召齐。
[主持人]谁去谁不去也要立刻做出决定?
[侯世科]对,要把药品准备重组。我们准备了16大类100多个品种、价值300多万元的药品,光箱子就几百个箱子,包括手术床都带进去了,无影灯、生化仪等全套的,这100多个品种价值300多万元,这就像战士向战场要带武器一样,如果你不带东西上去你只能给灾区人民添乱,你技术再高没有药品和设备你不可能救助。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人和设备同样重要,这两个是不能分离的,像战士上战场要拿上武器一样。
》》下一页:"展开一所医院而不是背一个急救包单纯救几个伤员,所以要复杂多了,比单纯去一个小的医疗队要复杂十倍以上。"
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副总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做客新华网,谈“玉树救援经历。图为访谈现场。新华网 陈杰摄
"展开一所医院而不是背一个急救包单纯救几个伤员,所以要复杂多了,比单纯去一个小的医疗队要复杂十倍以上。"
[主持人]而且我觉得医疗分队相对总队其他人员而言所带的东西要更加复杂?
[侯世科]是的,我们去了以后要展开一所医院而不是背一个急救包单纯救几个伤员,所以要复杂多了,比单纯去一个小的医疗队要复杂十倍以上。
[主持人]那当时是您一个人组织还是几个人分开组织还是进行一个简短的会议商量一下?
[侯世科]这有一套机制,我们从2001年搞救灾应急搞了10年了,有很多机制在里面。从大的机制讲的话有部队的大机制做基础,部队里就是军令如山,就会马上行动,这是一个基础。但是这和军事行动还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救灾,在大的军事的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再做一个救灾的机制,有这个机制来保证我们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上得去。
[侯世科]说详细一点就是从人员上我有一个队员的队员库,提前队员都是选好的,一旦有任务随时可以集结;装备的话我们专门有一个装备库,也是一个大库房,里面分门别类地提前放好;第三是药品,药品和医疗耗材不能提前放好,它有保质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灾害,但是我提前把方案做好,我有医院的大药品库一直在流动,我一旦需要的时候我直接往车上装,这个清单在库里是有的;第四就是预案,把所有这些提前做成方案在电脑里,这就是我们的方案库。当然,还要队伍训练有素,光说不行,平时要反复演练,启动以后大家都知道要干什么就要靠平常的训练,对装备和流程都很熟练。
[主持人]平常的训练就是保证我们有任务的时候忙而不乱。
[侯世科]对,所以我们的机制是四点:人员、装备、药物、医院,一声令下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把这个做到。可以说现在这套机制我们做到了全国第一。
[主持人]那我们从南苑到玉树的路上顺利吗?
[侯世科]路上这就是大的协调机制很顺利了,因为这是由上级机关来协调,空军两架运输机保障我们从北京直接飞到玉树了。
》》下一页:
"到了高原应该先休息,一般三天后才能逐渐适应,但是正好和这个规律相反,(救援)头三天的工作量是最大的。"
"我30多个队员全部有高原反应,20多个都输过液,一个都没倒下"
"到了高原应该先休息,一般三天后才能逐渐适应,但是正好和这个规律相反,(救援)头三天的工作量是最大的。"
"我30多个队员全部有高原反应,20多个都输过液,一个都没倒下"
[主持人]到了玉树之后您眼前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侯世科]到了玉树我们直接就上了废墟,我没看资料,我刚从前方下来,据我跑的这些点来看,应该是70%的房屋都倒塌了。损失还是比较惨的,倒得也比较彻底。第二点就是玉树的海拔比较高,队员反应比较大,比预想的反应还要大,原来想着和拉萨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比拉萨的海拔还要高一些;第二,气候条件比拉萨还要差;第三是物质条件比拉萨差很多。
[主持人]提到高原反应可以说是我们救援人员很难逾越的障碍,如果发生了高原反应,比如肺水肿立刻就得回来是吧?
[侯世科]对,发生肺水肿立刻就要回来,不然会危及到生命。我的30个队员一个都没倒下,但是我的工作量在前几天应急救灾的过程中我开展的规模是最大的,救治伤病员最多,但是我的队员一个没倒下,其中有我的经验、机制和科学的调度,同时还有队员顽强的品质,这些都有一定的关系。具体怎么做我也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尤其前三天量非常大。
[主持人]对,因为前三天是救援的黄金时期。
[侯世科]对,病人量大,但是供应不上来,这时候很多救灾物资都没上来了,只能靠自己带过去的,救助伤员的量非常大,可以说又是没吃没喝只能靠我们自己携带的,而且没住处,很寒冷,那怎么办?按照医学角度到了高原应该先休息然后再开展工作,这是符合正常人体反应规律的,一般三天后才能逐渐适应,头三天是反应最大的,但是正好和这个规律相反,头三天的工作量是最大的。国家的应急队伍就是前三天这关键时期干活的,就是要在黄金期救治伤病员的。这时候做出选择救灾就是救命,你身体损害了也必须救当地的灾民,救伤病员,这是义无反顾必须要做的。
[侯世科]那么我怎么样保证我的队员不倒下?一个就是要科学指挥和调配,这作为指挥员很重要,比如去的老队员和年轻队员要调配起来,老队员主要是开展技术型工作更多一点,而新队员搬运物资体力活更多一点,这样调配起来,我分了很多组,内科组、外科组、现场废墟救治伤病员组每个组都要搭配好。从选队员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特点了,所以这次带的时候既要带老队员又带了有体力、有经验、身体好的,多带男队员少带女队员等等都有关系。所以科学调配这是第一位重要的,不要让队员干重复的工作和无谓的工作,要抓住主要的工作干。
[侯世科]二是从队员本身的角度来讲,重伤员来的时候大家积极救治,救治完毕竟有一点间歇赶快吸一下氧,闭目养神一下,抓紧间歇的时间修整你的体力。叫磨刀不误砍柴功,再一个就是能储备的就尽量储备一些体力。
[侯世科]三是用药,关键时候我们就是用药,自己给自己用药,这是医疗队的特殊优势,这次到高原除了队员有针对性地带以外,我带了充足的氧气,包括制氧机、氧气罐,历次救灾都没带这么多氧气,作为队长这就是经验和机制保证的,很多救援人员上去以后自己吃的喝的都没带就上灾区了,这也是有的。我带了充足的氧气和红景天,我利用半夜的时候让队员轮流吸氧、输液,补充能量,补充体力,减少反映,我30多个队员20多个都输过液,头几天就是靠这些方面顶过来的。
[侯世科]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意志力,谁都头疼,谁都高原反应,我的队员身体体质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全部有高原反应,30多个队员。
[主持人]高原反应好像是身体越棒反应越剧烈。
[侯世科]也并不见得,总的还是身体好的反应少一些,再一个到高原后体力劳动越多反应越重,因为他更加缺氧了,我们的队员很有意志力,当然光靠意志力也不行,还得加上我们的科学知识。
[主持人]我总结您刚才说的就是我们在人员调配包括设备和药品的携带上都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到那儿之后我们又进行了科学的人员调配、管理包括还给自己用药,这真的是为了保证我们的救灾能够顺利开展有时候要用一些非常手段。
[侯世科]是这样。
[主持人]到玉树大概用了多长时间我们把所有的设备医疗点都搭建得差不多了?
[侯世科]14号当天晚上我们第一时间把队员分散到倒塌的废墟上急救伤病员,每人携带20公斤以上的急救背囊,因为这个时间大量的病人都在废墟下和废墟边上。
[主持人]因为救援人员力量有限还没有办法把他们运送到集中救治点?
[侯世科]对,第二天好一点以后伤病员开始往灾民安置点和救治点集中。第二天我们就搭了一个帐篷医院,我们叫流动医院,每顶帐篷在40平米,在体育场正中心的位置搭了一个流动医院,这时候把所有的设备、药品全部展开,救助危重伤病员。
[主持人]您刚才讲我们分了很多的小队或者说是小组,有各种不同的分工,那我们的设备包括药品都是怎么在他们之间分配的呢?
[侯世科]是这样的,当天晚上一夜都连续工作在废墟上救治伤病员。第二天搭建流动医院以后分了这么几个组:外科组(外伤);内科组(主要是一些危重病人的抢救),发生地震后有很多出现昏迷和脑水肿、肺水肿;还有医技组,做超声、X光、生化检查等等;还有一个仪器组;还有一个就是医疗保障组,因为当时指挥部也过去了,还有其他救援人员也过去了,有很多救援人员也生病,那么就派了一个医疗保障组去保障;还有一个后勤保障组,后勤保障组是干什么的呢?队员也要吃住,也需要补助体力,那都要自己解决,不能靠灾区的人民,第一时间去了也没人给你保证,如果说你这个队伍再怎么顽强、刚强两顿不吃饭也通通得趴下,必须得有一个后勤保障。这样分开以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你才能有效救治伤病员。
》》下一页:"(药品)带得非常足,等我应急救助后剩下的还捐给了当地的医院"
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副总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做客新华网,谈“玉树救援经历。图为嘉宾回答网友提问。新华网 陈杰摄
"(药品)带得非常足,等我应急救助后剩下的还捐给了当地的医院"
[侯世科]说到药品我们专门有一个帐篷,就相当于我们日常的药房,当然,在各个帐篷内手边都有一些药品,如果需要补充的话从我们的库房里补充上去。
[主持人]等于我们这次带的药品还是足够的,不存在比较紧张分配的情况?
[侯世科]带得非常足。
[主持人]等于完全足够用?
[侯世科]等我应急救助后剩下的还捐给了当地的医院,药品我打一个比喻就是上战场带的弹药。
[主持人]不能打着打着子弹没了。
[侯世科]如果打着打着子弹没了说明前期准备工作没到位。
》》下一页:
"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每一个到我这儿的伤病员不出现进一步的病情加重或者是死亡。现在回过头看,我做到了。"
"救援人员也是鲜活的生命,我要救灾但是也不能让我的队员牺牲在这里,我的目标是完成救灾任务并且不让他们牺牲。"
"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每一个到我这儿的伤病员不出现进一步的病情加重或者是死亡。现在回过头看,我做到了。"
"救援人员也是鲜活的生命,我要救灾但是也不能让我的队员牺牲在这里,我的目标是完成救灾任务并且不让他们牺牲。"
[主持人]咱们是第一支到玉树的救援队。那您当时是不是心里压力特别大,而且咱们还是免费医疗点最大的医疗队。
[侯世科]压力确实非常大。
[主持人]作为总指挥每天睡几个小时?
[侯世科]前几天基本上没睡觉。
[主持人]您输液了吗?
[侯世科]输了,我现在针眼都还有,连续打,不打的话身体顶不住,确实顶不住了,这是以前救灾的时候都没出现过的。
[主持人]那说说您的心理压力吧。
[侯世科]一个是到了以后大量的伤病员到来以后,我们也在第一时间给他们治疗,危重病人还要给他们转到机场到成都、西宁去治疗,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每一个到我这儿的伤病员不出现进一步的病情加重或者是死亡。现在回过头看我做到了,很多危重伤病员没有一个在我这里死亡的,都第一时间得到了治疗,而且明确诊断。这是工作上带来的压力。
[侯世科]第二是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在高原接近四千米的地方,而且现在还属于冬季,氧含量只有内地的50%、60%,我的工作是平时工作量的几倍,高原反应高原缺氧的反应很大,救援人员也是鲜活的生命,我要救灾但是也不能让我的队员牺牲在这里,我的目标是完成救灾任务并且不让他们牺牲,这也是上级要求的,所以这方面的压力也非常大。
》》下一页:"志愿者大多是藏族的同胞,他们刚刚从废墟里爬起来然后就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当中"
"志愿者大多是藏族的同胞,他们刚刚从废墟里爬起来然后就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当中"
[侯世科]第三就是我救助的90%都是藏族同胞,我要尊重他们的宗教、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所以说我还要做好民族团结的事情,用我们的实际事情去做好民族团结的事情。
[主持人]那说到当地是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在救治的过程中世纪上存在着语言不通的问题,我们也看到电视上演的有些当地的小朋友们,他们是学生,懂汉语,充当了翻译的工作,那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语言上的困难呢?
[侯世科]有,有这个困难。但是在这里也要感谢我们藏族的同胞,在我的医院里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志愿者,我30多名队员还有20多名志愿者,可见当时的工作量很大,这20名志愿者大多是藏族的同胞,他们刚刚从废墟里爬起来然后就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当中,他们胸前都戴着小小的红丝带,这些小伙子、小姑娘很多都是学生,给我们充当志愿者,帮我们做翻译解决语言问题,因为很多藏族的老人不会汉语,他们就给我们做翻译,抬伤病员,有很多伤病员从废墟上直接抬过来,他们一看过来了赶快出去到帐篷外面接住,抬到相应的帐篷里面去治疗。
[侯世科]然后给我们提供车辆,这里也要提到当地的很多单位,包括西宁的一些单位,有一些都是个人企业和私人老板过来给我们当司机和志愿者。像有一个叫杨洁(音)的个体企业的老板,他的总公司可能在西安,这个老板的身价可能也是在上亿了,但是人家亲自当司机给我们当志愿者,所以也很感谢他。其实我们的功劳里有一半是这些藏族同胞的,也有我们汉族同胞在那里当志愿者,是他们的功劳。
[主持人]这次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了真的是很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我们的救灾中。那您觉得从广泛的角度来谈在救灾中您觉得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或者说志愿者是不是绝对必要的呢?
[侯世科]先回答后一个问题,志愿者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志愿者很多都是当地的群众,他们对当地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是外来的救援队无法替代的。比如说开车去哪个地方当向导,他知道哪个地方人口被埋压得最多,这种信息和帮助是外来人员无法替代的。
[侯世科]再一个就是志愿者和救援队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是谁都离不开谁的。要单纯靠志愿者的话那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就少,但是救援队如果离开了志愿者你的作用也发挥不到极致,所以这也是互相的。我们队伍和20多个志愿者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就是一个完整的队伍,我就把他们当成我的队员中的一分子来对待的,我们吃什么他们吃什么,一起干活、一起救灾,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
》》下一页:
"总书记看望的这些伤病员也特别激动,当时很多人都泪流满面了,激动得根本就说不出话了。"
"总理说,明天是关键的第三天,你们是国家救援队,一定要继续做好工作"
"总书记看望的这些伤病员也特别激动,当时很多人都泪流满面了,激动得根本就说不出话了。"
"总理说,明天是关键的第三天,你们是国家救援队,一定要继续做好工作"
[主持人]那特别想听您跟我们讲一讲,在这次救援过程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情。
[侯世科]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胡锦涛总书记去的那一天,那天他到了体育场直接就进了我们的账篷,进了帐篷以后就看到藏族的小姑娘卓玛,她现在已经到北京接受治疗了,我先向总书记汇报了小卓玛的病情,这是一个高二的孩子,父母就这么一个孩子,当时被埋在废墟下,第二天挖出来,她的前臂骨折,而且已经感染了。总书记到我们流动医院去看望伤病员那天,她正好到我们那里就诊,所以说我们就让她躺在床上,总书记看望了。
[侯世科]当时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总书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特别亲民,一点距离感都没有,特别亲民,就像一个长辈抱着自己的孩子,大家也都看到了。总书记说:新学校,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非常朴实、非常直接,也非常实在,没有太多的大道理讲,但是说出的话都非常朴实,老百姓一听也非常亲切,给灾区人民以希望啊。我当时就在跟前,就在总书记身边,听了以后也特别感动。总书记看望的这些伤病员也特别激动,当时很多人都泪流满面了,激动得根本就说不出话了。当时因为就在我的跟前,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侯世科]还有就是第二天,地震是14号,15号总理就到了。15号总理安排完救灾以后,晚上11点了还到体育场去看望灾民,我当时就在那个救灾帐篷里面,不但看望灾民,因为我当时也是连续工作加上高原反应可以说就病倒了,病倒以后就大量输液,还在现场,当时总理不光看望了伤病员、灾民,还关心我们救援队,详细询问我们救灾情况以外,总理还询问你们从废墟上挖出来多少伤病员,救治多少伤病员?
[侯世科]我说我们从废墟里已经挖出六个伤病员,没有一个伤亡的,今天刚刚搭起流动医院就救治了100多个伤病员。总理说:你们了不起,感谢你们。而且说明天(他指的是第三天),明天是关键的第三天,你们是国家救援队,一定要继续做好工作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最后他看到我输液,我当时输的是右手,他就握着我的这只手说你们这支救援队从海地刚回来又转战到玉树你们辛苦了,看到我输液问我怎么伤的,我说是小伤,不影响救灾。总理很关心,说你要保重身体,这都让我特别感动。在那种场合,在那种情况下,一个国家领导人关心灾民、关心救援队。
[侯世科]回良玉副总理我在救灾现场三次见面,在海地回来以后是在中南海见完面以后到了玉树在救灾现场三次和他见面。所以说我体会到国家对玉树灾区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的。所以说要说印象深刻的话,救灾的每一刻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那印象都极其深刻。
》》下一页:"十年救灾。以前救灾都没有在这么高海拔的地区救灾,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好在是我们接受了这个挑战,而且把它破解了。"
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副总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做客新华网,谈“玉树救援经历。图为嘉宾做客新华网访谈直播间。新华网 陈杰摄
"十年救灾。以前救灾都没有在这么高海拔的地区救灾,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好在是我们接受了这个挑战,而且把它破解了。"
[主持人]就像温总理说的救援队是国家队,而且刚从海地回来,那您参与的大小救灾也十多次了,您都干了十年了。
[侯世科]对,十年救灾。
[主持人]那这次玉树灾情和我们之前比如08年的汶川,比如说海地它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侯世科]太不一样了,它的特点非常鲜明。最大的特点是:我们第一次在这种高海拔、高原缺氧地区救灾,在民族地区救灾。
[主持人]等于这两项是我们之前生僻的科目,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实战演练?
[侯世科]是这样,以前救灾都没有在这么高海拔的地区救灾,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好在是我们接受了这个挑战,而且把它破解了。当然,虽然我们在身体上也受到了比较大的损害,但是我们毕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个特点非常鲜明。所以这方面的经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提炼。为以后高原再救灾提供借鉴。
[主持人]您平常对我们的队员是怎么开展训练的呢?您一直讲平常训练一定要到位,到时候在真正出发或者有特殊情况的时候能够立刻上战场,那在平常训练的时候您是怎么规定训练科目包括怎么样进行这样的训练的呢?
》》下一页:
"救灾就是打仗,除了不是冒着枪林弹雨以外,所有的组织形式和战争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平时的演练,到那里很可能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到那里不是救灾而是给灾区人民添乱。这个是很严肃的问题。"
"救灾就是打仗,除了不是冒着枪林弹雨以外,所有的组织形式和战争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平时的演练,到那里很可能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到那里不是救灾而是给灾区人民添乱。这个是很严肃的问题。"
[侯世科]灾害医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从专业方面我们就不展开讲了,因为这里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道理来研究,还有一个就是救灾就是打仗,除了不是冒着枪林弹雨以外,所有的组织形式和战争是一样的,人员的调集、物资的调集、指挥,各个组织之间的衔接等等和打仗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平时良好的训练,你说我上去以后就能完成任务,上去以后各方面都能做得很好,那是不可能的,那就违反了科学规律了。
[侯世科]所以救灾不能就单凭想象,说我在家怎么看病的,到那里以后伤病员不就是伤了吗?我给他包扎一下给他做做手术,那样想太天真了。大家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平时在医院里看病,是病人来了以后周围各种设施都是全的,有很多人围绕着一个病人在转,比如你需要拿药直接到药房,需要看病有医生,需要化验到化验室,需要照片子到X光室,总有地方,等于是很多机构提前建好了,病人去了以后很多人都围绕着这一个病人有着完备的配套设施。
[侯世科]但是现在反过来了,你直接到了灾区以后,尤其第一时间救援人员是少的,尤其是专业救援人员更少,很多大量的病人突然堆到你跟前了,甚至有时候你到废墟跟前你怎么救治?谁给你照片子,是给你做超声,谁给你发药?你要带这些东西怎么带过来?需要多少人?救治怎么快速展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个需要救援灾害理论支撑,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把人员、药品、装备准备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平时的快速演练,在发生灾害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够迅速到达,怎么样准备装备,怎么样救治伤员,如果没有平时的演练,到那里很可能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到那里不是救灾而是给灾区人民添乱。这个是很严肃的问题,不是随便抽点让谁上去就能救伤员的。
[侯世科]汶川在这方面我们就有教训,很多救援队去了以后很快变成灾民了,自己都吃不上喝不上,还要其他的人员救助他们,你不是去添乱吗?那么我们平时怎么训练呢?我们平时把人员选好、装备准备好以后我们专门有国家的灾害训练基地,我挑的都是有优秀经验的医生和护士人员,选好后到了国家灾害训练基地,每年至少全封闭式训练两次或者三次。演练整个模仿灾区的情况设置科目进行训练。
[侯世科]当然,还有一些分解的科目,比如在废墟上骨折了怎么处理?昏迷了怎么处理?设置这些单项科目,单项科目集合起来又形成大的集体来作战,流动医院怎么搭建等等。除了医疗救灾以外我们是一个国家队,那我们和搜救队,和挖掘现场的队伍怎么配合,怎么和上级大的指挥部门进行沟通和配合?和后方在家的这些人员怎么来进行配合等等。所以它是一个很大的体系,训练在这其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侯世科]当然,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装备和人员都有特殊要求,等等都可以展开来做,所以现在我在很多大专院校去讲课,也是根据他们的时间分配经常一讲就讲几个小时,如果分成课时来训练的话可以开一个学期的课没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也只能给大家简单地提纲携领地和大家交流一下。
》》下一页:"现在,让这些队员的身体尽快恢复到一个健康的状况这也是一个任务,归位和总结就是下一次战役的准备和开始。"
"现在,让这些队员的身体尽快恢复到一个健康的状况这也是一个任务,归位和总结就是下一次战役的准备和开始。"
[主持人]通过您的讲述和描述,我们真的感觉咱们的救援队,咱们的救援队员真的太棒了。我再问一个小问题,回来以后这几天有没有放个假调整调整?
[侯世科]这几天是放假了也等于是没放假。到五一之前这几天没有让他们参加日常的工作到医院接诊病人等等,那干什么?一方面调整身体,打了一个大仗后要修整,要查体,包括做高压氧,让这些队员的身体尽快恢复到一个健康的状况这也是一个任务;第二是搞好总结,昨天下午我们搞了一下午总结,我们不但要总结这次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在队里面要总结你的不足,哪些方面我觉得还需要加强的,要把它理出来,一条一条地补充上来,如果一旦再出现高原救灾的话我们比这次一定能做得还棒,总结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第三方面就是这几天我们的库房,我们的装备要归位,这次的归位和总结就是下一次战役的准备和开始。所以说既是修整也没有完全修整,要做这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