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零九个月,易稿数十次,关系中国教育未来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一获通过,便引起广泛关注。
昨日,记者就《纲要》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专访《纲要》起草专题组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
《纲要》亮点
从国家标准到以人为本
记者:您认为《纲要》最大的亮点在哪儿?
储朝晖: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个是从起草《纲要》的工作方法上看,我们广泛征求了意见。1949年以来,很少有其他重大教育决策,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让民间的想法和看法反映上来,这是最大的亮点。
另一方面,从内容看,强调以人为本是亮点,以前都是只强调以国家的标准衡量教育。此外,还强调了科学发展,遵从教育内在发展规律,这两点如果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作用将非常大。
话题1 高考
学校分三六九等会造成悲剧
记者:《纲要》中提到了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目前,我们仍是“一考定终身”,这种现状究竟该如何改革?
储朝晖:简单来说,现在的高考制度问题在于权力过于集中,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应该让高校和考生双方来选择,两者形成“恋爱”关系: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找学校,学校根据优势专业吸引学生。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双向选择?
储朝晖:要把权力放开,国家可以统一组织考试,但是录取哪些学生由学校来决定,学校可以设置面试环节。还有,不要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造成许多悲剧。目前的教育,没有从人的成长发展角度去考虑,而是把它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
记者:权力一旦放开,是不是也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储朝晖:许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担心,权力放开之后,是否能够保证录取的公平性?
一旦改革之后,肯定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总的来说,会是利大于弊,用所有考生的解放换一个尚待完善的机制是值得的。
话题2 世界一流大学
不能让教师沦为“打工仔”
记者:《纲要》中提到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我国为什么缺少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大学?
储朝晖:核心原因还是管理体制。现在的教育行政化倾向非常严重,校长是被任命的,而专业性、学者权利被边缘化,教师沦为“打工仔”。因此,造成大学内搞学问研究、追求真理的氛围不浓,当然也就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来。
记者:那么,想成为一流大学,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
储朝晖:大学是探索真理的场所,大家在一起搞探索。钱用在哪个方面,应该是大家一起商量,根据研究的需要来决定。
想创建一流大学,高校就要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内部要有自己的章程。学校的问题要通过评议会、教授会研究决定,而政府只要管该管的事就可以了。
记者:政府的角色应是什么?
储朝晖:政府要依法管理学校,逐渐淡化直至最终取消对学校的行政指令。政府的角色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要提供经费,社会主要提供一种环境,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话题3 教育经费
占GDP4%的目标实现有难度
记者:《纲要》提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目前,我国的教育支出在哪些方面需要给予经费上的倾斜?
储朝晖:教育支出主要还是人员的工资。需要倾斜的方面,如果从教育阶段来说,是幼儿教育;如果按区域来划分,应该是农村和西部。
记者:4%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如何?
储朝晖:世界平均水平是5%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超过10%,但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5%~6%。
其实,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曾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本世纪末”过去10年了,这一目标仍未实现。
记者:到2012年实现这个目标会有难度吗?
储朝晖:我个人认为,从我国国情来说,还有难度,这里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公共财政在公款消费的消耗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