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堪比“别墅” 打造成为世界地震遗址名镇
文化古迹成为震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绝佳素材
映秀重生
■特派四川记者 刘佳雪报道/摄
本报讯 明天就是汶川“5·12”大地震的两周年纪念日,那些曾经被夷为废墟的地方,现在怎么样了?汶川、茂县、映秀、水磨……那些曾经道路不通,人们流离失所的重灾区,时隔两年,房子有没有建起来,葱绿是否再次遍布山坡,抹平那难忘的伤痕?近日本报特派记者深入映秀镇、茂县、水磨等地,看到的是重建后的生活变化,听到的是一个个震后重建的感人故事。
新房堪比“别墅”
“这个房子比以前的那个结实得多,这要感谢政府和这些村干部,要不恐怕还要在山上住叉叉房子。”映秀镇老街村村民董成群一脸笑容,他说用“新生”来形容他现在的生活,最恰当不过了。5月10日的中午,阳光火辣,董成群站在自家的房子前,正在勾勒着自家的创业蓝图。一幢两层独立别墅,有着黄色的琉璃屋顶,室内的装修简单但不失精致,一厅三室的空间里,太阳能热水器、冰箱、洗衣机、DVD等各类家电一应俱全。在位于二楼的客厅前,一台大彩电正播放着节目,两张沙发可供会客之用。谈起新建的房子,原来住在山上的董成群“说不清什么滋味”。老街村距离映秀镇7公里,在汶川大地震中,该村民房598间大部分严重受损或倒塌,156亩土地受损,其中70亩完全灭失,村民大部分变成了失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农民靠什么生活?如何最有效地恢复重建,如何实质性地给映秀人民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安居也能创业
映秀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的王洪告诉记者,目前这一问题在新居的重建中得以很好解决:“把居住和旅游结合起来,把居民和商业结合起来,把居民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这就是映秀镇所有新建民居的特色,失地的村民进入新房,既是安居也是创业”。王洪说,震后的新映秀正在奇迹般地蜕变,经过县委县政府的研究决策,制定了一条大魄力的发展战略,即倾力打造“大禹故里”、“羌绣之乡”品牌。于是在灾后的恢复重建中,那些曾经被当地人见惯不惊的羌族碉楼、彻井、精美的羌绣、古朴艳丽的羌族服饰、欢快的羌族歌庄、独特的羊皮鼓舞,以及极具厚重地域文化传统的羌历年、神秘的释比和大禹文化等文化古迹,全部成为映秀震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绝佳素材。
打造成“世界名镇”
时隔两年,再次走进映秀,当年映秀镇被夷为平地,到处都是伤者、瓦砾,如今看到的是一座映秀新城拔地而起,到处显现着“新生”的力量。紧邻岷江岸边是映秀镇的新城区,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百的工人正顶着似火骄阳赶工程进度,一名援建工人告诉记者,工程已经接近收尾了,新城已经粗具规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遍布每户人家,成为新城的一大亮点。据介绍,映秀新城将在今年的8月下旬交付使用,届时饱受地震灾害的映秀人将重返家园。
站在映秀新城镇的街头,遥望千米之外,那里是老城镇所在地,当年的映秀中学的红旗依然在风中飘扬,而校园和周边的楼群则是一片废墟,漫步其中,人们既可看到地震灾害的破坏力,也能感受到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与自信。
映秀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城镇将永久保留,因为映秀是汶川大地震震中而让世界认识了映秀,但这远远不够,同时要让映秀的重建成就闻名世界,要将映秀打造成“世界名镇”。为此,四川计划将映秀打造成为世界地震遗址名镇。据了解,按照规划,映秀新城明确为建设旅游温情小镇、防震减灾示范区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的新定位。采用国家对地震灾区建筑的最新规范,广泛采取当今世界在防震减灾领域的新结构、新材料以及成熟工艺和技术,邀请国内外著名建筑大师和抗震设防专家贝聿铭、吴良镛、何镜堂、周福霖等参与设计工作。上海同济大学担任主规划单位。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老城区的废墟旁,不少映秀人已经支起了摊位,通过向游人出售地震有关的纪念品和光盘。也有人手持黄菊出售,既可让游人寄托哀思,也能增加经济收入。
灾后重建范例
离开映秀,记者来到同是“5·12”地震重灾区的水磨镇,在两年前的地震中,这里的房屋田舍受损严重,多数民居瞬间成为了废墟。两年后一排排行列整齐的新民居,俨然静立;一颗颗枝叶青绿的香樟树,蕴含生机;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干净而整洁;一声声邻里亲朋的呼来应往,和谐而亲切;层层叠瀑的寿溪湖水,与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交相辉映,现代化的市政设施,与羌藏汉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传统建筑,相得益彰;街上每个人都容光焕发,一脸祥润,小镇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俨然一副水墨画。
水磨镇地处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南部岷江支流寿溪河畔,古称老人村,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之乡和世外桃源。“5·12”大地震中,水磨镇离震源仅7公里,震后几乎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物。两年时间过去了,经过600多个昼夜的拼搏与守望,水磨镇脱胎换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评语水磨的灾后重建:“你们是用心在建设!”被全球人居环境理事会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给出了:“水磨重建奇迹,为世界贡献了快速的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创新经验。”
走进气势恢宏的水磨羌城,厚重温和的土黄色石壁,流水飞檐,羊角图腾,羌味十足。一位正在施工的陈师傅介绍,水磨羌城是汶川县水磨镇的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9度设防,不仅充分继承了传统羌寨的建筑特点,把石结构、泥结构、木结构、石木结构进行综合运用,而且大胆创新,由寨到城,完美体现从古朴、粗放传统建筑群落到现代化新羌城的华丽转身。位于镇中心的老人村禅寿老街,建筑样式全部采用复古设计,青砖木门,雕梁画栋,让人仿佛来到了川西古镇老街。
60岁的冯兆书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他告诉记者:“好得太多喽,没法子和地震前比,以前这里是泥巴路,现在你看全是大理石铺的,走起来清爽得很,好上几百倍了!”老人说,地震后政府提供贷款和物资帮助,让他住进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6间房子怎么也住不完,儿子马上就要开家俺菜店,日子越过越好。
采访中,不时传来了阵阵鞭炮声,有人告诉记者,那准是又有一户人家搬进了新房子,扯挂鞭炮告诉邻居,他们搬回来喽!据统计,到今年3月份,光是禅寿老街就建成搬回了400多户地震灾民,总计有2000多人。而正在建设中的水磨羌城,到今年8月30日,首期的153栋新楼,就将迎回第一批地震回迁居民,共计350户,2500多人。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心城区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一次性搬迁19户工矿企业。
禅寿老街宋家大院的宋祥群说:“破损的旧房子也能被建得这么结实,这么有特色,现在我们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商铺,以后吃穿不用愁了!”而80岁老人罗玉兰则说:“感谢佛山援建人,把水磨建设得这么好,比都江堰还漂亮 ,我要争取活到100岁。”水磨人雄心勃勃地说,在广东佛山的无私援建下,他们要将水磨打造成汶川县最美丽的新城,创造一个“人居共山水一色,经济与文化齐飞”的幸福生活理想模式。
记者手记>>>点燃希望 拥抱未来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又快到空气凝固,那个让我们祭奠的日子。怆然回首过去的700多个日夜,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四川人民擦去泪水,用自信的双手和乐观的生活信念创造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是川之伤,也是国之殇!突来的惨烈灾难,让我们时至今日仍不忍再提及,然而两年过去后,当那些积蓄心中的哀痛随时光慢慢淡化,留给我们的是不仅仅对过去的痛彻,更有对未来岁月的沉思,对如初年华的憧憬,以及对生命无限的渴望。
逝者已矣,思者永殇,周年之祭,是为铭记,更为重生。相隔两年,我们重返灾区记录灾区的新生活,不是为了人们重拾泪水与伤痛,而是为了让人们记住那一种震撼与感动,记住灾区人民的不屈与抗争。
最后,希望所有逝者已达天国,更希望所有生者业已新生。点燃希望,拥抱未来。这是我们对所有生还者最殷切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