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背景回放
汶川地震导致灾区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几近“瘫痪”。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成为灾后群众最紧迫的民生诉求。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灾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要求,中央财政和19个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都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权威报告
经过近两年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公共服务不仅已基本恢复正常,而且软硬件水平较震前都有了质的提升。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5日,四川39个重灾县需恢复重建的3000多所学校,近九成已竣工,一座座漂亮、安全的学校拔地而起;截至4月30日,四川地震灾区在建的医疗卫生项目2200多个,占规划的95%,近六成已竣工,一家家先进、牢固的医院震后“重生”,为灾区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一处处新落成的就业援助中心更给受灾群众带去了劳动技术和就业岗位。
灾区见闻
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的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白墙灰瓦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正值课间时分,学生们有的在操场上打着篮球,有的在过道上嬉戏打闹,整个校园洋溢着欢乐。
对口支援建设者不但把校园建成当地最安全、最漂亮的建筑,而且给学校配备了往往只有发达地区才有的现代化设施。红白镇中心小学校长程世林说:“现在的学校不仅漂亮,而且比过去先进多了,每间教室都有投影仪和电脑,讲课都是多媒体教学,学生们每周都会有计算机课呢!”
让程世林更高兴的是,学校震后还与北京市的一些学校“结对子”。今后,北京市每年都会派老师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他们也会派老师到北京进行交流培训。(未完待续)
“一定要为灾区打通‘生命线’、送去‘光明电’”
背景回放
汶川大地震摧毁了川、甘、陕数十万平方公里上的道路、桥梁、电站、水厂等众多基础设施,480多个交通项目完全损毁,上亿立方米塌方土石覆盖在通往震中汶川的都汶公路上;171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因震受损,2700多条电网线路停运,其中164条高压线路完全损毁;灾区水系被破坏,地处山区的上百个受灾乡镇、村落数万名群众饮水困难……
权威报告
据四川省交通厅的统计,截至2010年4月底,四川省483个交通灾后重建项目完成389个,占总数的八成。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超常规施工奋战,通往每一个重灾区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落的“生命线”不仅全部贯通,有的交通设施还比震前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到今年9月份,当交通规划重建项目全面完成之后,整个灾区的交通设施将远远好于震前。
在灾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过程中,“民生优先”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一大批民生设施项目恢复重建完成,城乡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据统计,360多万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超过七成市政公用设施完工,上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妥善防治。
灾区见闻
距什邡市红白镇20多公里的木瓜坪村,村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看电视、聊天,其乐融融。然而,这光明来之不易。
2009年下半年,原打算异地安置的部分木瓜坪村受灾群众,思量再三后又回到原址重建房屋。重建,先要有电才行,可木瓜坪村要通电并不容易。地震发生后,当地原有的电力线路已损毁殆尽,山区的道路一边是随时可能滑坡的山体和陡壁,另一边是深达10多米的悬崖。
木瓜坪村的施工难度很大,什邡供电公司接到任务时已是寒冬,气温骤降,大雪纷飞,路面冻结。人工运送电杆,要跨过一个又一个高坡、陡坡,有时耗费的时间竟需1天。栽立电杆,很多时候是在光秃的山顶和被震得东倒西歪的树林中,并且很多地方机械难以进入,只能人工进行。即使条件如此艰苦,工期却没有耽误一天。
12月20日晚,经过近2个月的攻坚克难,断电一年半之久的木瓜坪村终于再次迎来光明。
“在重建中转型崛起,为未来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背景回放
汶川地震使灾区工业、旅游业等遭受严重损失。据统计,国家灾后重建规划区内,受灾工业企业12490家,其中四川10849家,甘肃759家,陕西882家。受损厂房5093万平方米,受损设备37万台(套)。四川灾区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损失较大,东汽、攀长钢、阿坝铝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受损严重。四川旅游景区、旅游接待企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损坏严重,361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景观受损,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银厂沟、卧龙、都江堰等重要旅游景区均位于地震核心区,一批重要旅游通道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
权威报告
震后,四川灾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加快,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产业重建成效明显。2009年,四川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达99%;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去年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各个灾区,一个个产业园区正快速崛起,为灾区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四川旅游业快速从灾难中崛起,2009年,四川旅游收入继2007年之后再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472亿多元,比震前的2007年增长21%。
灾区见闻
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厂房、一台台最先进的数字车床……临近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新基地的建设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一个国际一流的电力设备企业正在灾区土地上拔地而起。
通过一年多重建,整体迁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东汽,现已拥有19个现代化的大型车间厂房,新安装设备2000多台,生产的各种大型发电设备已远销国内外。2009年,东汽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66.7%。未来的东汽将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把发展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占领未来市场的重要突破口,继续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等产业发展。
“为了抢在2009年底完成所有设备搬迁,机修分厂在去年7月就开始了每周78小时的工作制度,每天回到家里基本上都是晚上9点半了。”东汽机修分厂钳工二班班长张玉江说,“虽然很累,但东汽人无怨无悔。”
“灾难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
背景回放
汶川特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到11度,不仅造成8万余人遇难和失踪,大量房屋倒塌损坏,还对灾区的地质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大量严重次生灾害。根据国土部门的调查,震后四川仅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超过1.2万处。
权威报告
两年来,四川省不断加大防灾减灾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开展科学排危除险大行动。对具有风险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紧急处置和综合整治:全省2069座震损水库治理已开工2025座、完工1605座,42个震损堤防项目已开工36个;地震形成的113个堰塞湖已治理107个,其余全部在可控状态。
灾区各地通过媒体宣传、发放明白卡、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在灾后城乡居民住房及公共设施重建过程中,建设、防震减灾部门及时出台抗震设防安全标准,并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让安全成为重建的前提。
灾区见闻
“小朋友,你知道地震发生时应当怎样躲避吗?”
“知道。如果在室外,要待在空旷的地方,不要在建筑物下停留;如果在室内来不及逃出,要尽量呆在墙角处或桌子底下……”
“这些都是谁教给你的?”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这些知识,学校广播、黑板报上都介绍过,全校还组织过几次地震避险演练呢。”
这是记者日前在地处深山区的青川县大院回族乡民族学校,与八年级一班学生马俊的一段对话。对防灾知识的熟悉程度,让记者大为折服。
“新学校是浙江诸暨的叔叔们援建的,能抗8级地震呢。”今年14岁的马俊性格开朗,他向记者介绍,“我家原来的房子垮了,新房子是钢木结构的,就算遇上大地震,房子歪了都不会垮,更不会砸到人。”
“满目疮痍之地重现青山巍巍绿水流”
背景回放
汶川大地震对长江上游区域生态系统的冲击破坏严重,灾后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地震中,四川的重点林区林地损毁面积达493万亩,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下降0.5个百分点。
权威报告
经过近两年的灾后恢复重建,目前,四川灾区生态建设已得到基本恢复。一棵棵树木重新为山岭披上绿装,一条条河流逐渐恢复往昔的清澈。截至2010年4月底,全省39个重灾县林业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开工64个,占恢复重建项目总数的88.89%,完成林草植被恢复177万余亩,占规划任务的38.52%;修复林木种苗基地11882亩,占规划任务的32.14%。
灾区见闻
在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记者看到,昔日因地震而破裂的山河已有了巨大的改变,一片片新绿正在山间蔓延,一个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了整治和保护。
每年春季都是植树的黄金季节,地震后,四川掀起了义务植树的高潮,人们纷纷自发来到灾区挥锹铲土,挖坑栽树,为受灾的家园重新披上一片片新绿。
成都市民罗强和几个朋友专门自驾车赶到汶川义务植树。“地震对汶川的地理地貌造成了巨大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我们自发组织来植树,希望这里绿化变得更好。”罗强告诉记者,“明年植树节,我们还会来。”
(执笔记者:丛峰;参与采访记者:曹妍、江毅、杨三军、叶建平、黄毅、侯大伟、陈凯、陈健、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