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省黄山市在媒体上的曝光率陡然升高,这得“感谢”一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古人:西门庆。《中国经济周刊》刊文称,为了争夺“西门庆故里”的名头,三地多年来竞争不息,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但随即三地有关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都否认在“争抢西门庆”,称此事纯属空穴来风。
就事件本身孰是孰非我们不再多费笔墨,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近年来“名人故居”俨然成了地方政府手中的“香饽饽”?仅这两年就有石家庄正定与邢台临城间的“赵云故里”之争、四川江油和安陆的“李白故里”之争,对后者的争夺最近又加入了甘肃天水甚至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抢到了那唯一的“赵云故里”、“李白故里”当地人就会脸上有光、高人一等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说到底,抢到了古人老家的名号,就能沾上古人的光。古往今来何人不识“常山赵子龙”?哪人不晓“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地方知名度的提升再加上景观性标志的打造,意味着大批揣着大把钞票的游客能够蜂拥而至,发展了旅游文化产业就意味着地方GDP的“芝麻开花节节高”。
但文化搭台经济就一定能唱好戏吗?未必。我们有前车之鉴,河南郑州在官渡之战的遗址上做了一个人造景点,投资了几千万,现在一天的门票收入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因此,地方政府在打造城市名片、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也需要理性思考投入产出比。诚然,近十年来,各地纷纷发展绿色环保的旅游业,这并无可厚非。但名人并不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唯一的“救命稻草”,对少数地方的某些“超常”做法有关部门需要提醒,乃至警醒。(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