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给鲁迅艺术学院提出了“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的目标。他说:“中国近年来所以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品,自然有其客观的社会原因,但从作家方面说,也是因为能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少了。我们的许多作家有远大的理想,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少人还缺少良好的艺术技巧。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70余年后的今天,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时代境遇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成为伟大的作家艺术家的这三个条件依然不可或缺。不同的是,当今的作家们,大多不再是缺少良好的艺术技巧,而是缺少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是一种强烈而真挚的精神向往,它来自于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作家必须具有一种憧憬“将来”的热情,因为“没有对将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这远大的理想应包括三个层面或维度,即社会的维度、人生的维度以及艺术的维度。其中,社会维度是基础和前提,因为有了社会维度,人生和艺术的维度才会有所附丽。
对应这三个维度,成功的文学创作或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生三个基本效益,即社会效益、人生效益和艺术效益。首先,文学创作是社会的公共事业,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公共精神产品能发挥自身优势,有力地鼓舞、激励、凝聚读者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其次,文学创作也是个人的事业,它是个体人生的自我实现和本质力量的文本体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益于读者,也发展着作家个人本身,为其赢得自信和荣誉;再次,文学创作还是关乎文学艺术的事业,这必然会要求其艺术效益,即文艺作品要对艺术本身发生效益,使艺术的方式和蕴涵因为该作品的存在而有所创新、垦拓和扩展,这实际上也就是优秀文学作品必然具备的艺术史意义。可以说,作家们的远大理想正是这三个基本效益能够最终实现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
伏尼契说:“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质地、方向和方式。当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的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个别人甚至唯市场逻辑马首是瞻,把崇高的精神性矮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庸俗的物质性,并以“还原人性”的名义解构远大理想的崇高性和超越性。有的作品只以展示作家个人所理解的生活与“人性”的“原生态”为能事,有的作品则为一些人膨胀的物欲和所谓的“人性的弱点”张目,这些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的远离现实生活,有的又过于拘泥于现实生活,其共同特点是作者缺乏远大理想,无以照亮现实。发展眼光的缺失、深度思考的缺失、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前景的意识的缺失。
毛泽东在70年前对“中国近年来所以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品”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在今天仍是迫切需要作家们深长思之的,就当前我国文学创作的实际来看,作家要有远大的理想这一条又是最为要紧的。(马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