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出台的《广州雨水规划》规定应增加绿地吸水排雨
5月7日,一场“史上最强”暴雨让广州35个地下车库变“水库”,让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浮出水面:现有排水标准落后,排水系统先天不足,后天投入改造不够,河涌整治抬高水位致周边小区被灌……
专家指出,暴雨固然历史罕见,但造成这么多地下停车库“灌水”,主要还是市政工程排水不畅引发的“并发症”。暴雨暴露了广州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广州不能再“头痛医头”,应制定一部整体规划。
文/记者倪明
为何刚换完水管仍被淹?
专家:前苏联式排水系统设计保守
黄石花园业主向记者反映,前两年他亲眼看到小区更换排水管,换完还是被淹了。
据了解,广州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一至两年一遇,即便是新城区的排水管道也是按三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这都是沿用前苏联模式的结果。前苏联位于高寒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排水系统设计上较为保守。
“目前的排水设计标准太低,且不科学,无论建筑本身可防水位多高,如果周边市政排水设施不畅,都仍会出现"灌水"的可能”,广东省城乡规划院高级规划师李志指出,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对内涝主要是参考防洪标准,根据防洪和暴雨标准的重现期进行推算,得出相当于相应水平的内涝标准。
但是,这个参考性的标准在现实中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广州大道虽然24小时内将水排掉,但是水浸造成巨大的损失怎么办?广州是南方多雨的发达地区,应该有超前意识提高排涝标准”。
施工淤泥被倒入河涌?
专家:密集施工改变排水设施现状
在施工的双塔路,工地的淤泥堆放在黄埔涌中,对岸的泓景花园因为前面有赤岗足球场羽毛球馆前的荒地作为“缓冲带”,逃过了水浸。
“主要是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水务局工程师说,新黑点多发在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设工程改变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设施现状,给城市排水带来不少挑战。比如,去年中山大道修BRT,施工单位把华师路段的地下排水管挖坏了。还有梅东路、大观路等,道路施工在铺沥青之前先把排水口修高了,新排水口比路面高出了8~10厘米,使路面积水排不下去;有的则因为新工程的淤泥不善清理,结果在雨水冲击下,淤泥冲进排水道,造成堵塞。“水面漂浮物和施工淤泥堵塞河涌涵管、闸口,导致排水泄洪不畅,整个排水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些就是管理的问题。”
河涌拓宽导致车库被淹?
专家:河涌排水设施改造未跟上
车陂涌环绕中海康城的涌段超过1公里长。在5月7日发生河涌水倒灌小区导致小区近400辆车被淹,众多车主说,车陂涌改造前中海康城从未被淹过。车陂涌拓宽之后,与小区的距离更近了。车库所在的蝴蝶兰街距车陂涌只有五六米。
“中海康城的排水设施是在车陂涌改造前建的,河涌改造水位抬高后,周边的排水设施没有相应进行改造”,水务部门排水处负责人不认同中海康城车库被淹是河涌整治惹的祸。他认为,“被淹的三期地下车库地势低,排水设施不足,之前水务部门提出加高防洪堤挡土墙,遭到小区业委会反对,车库三防门已生锈,暴雨时未能及时关上。”
有媒体报道称,据暨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校方发现中山大道BRT建设过程中将一条地下排水管直接接入暨大。
“暨大校内的管道是以前就有的污水管,我们曾想将地下排水管"借道"暨大,将水通过临江大道排入珠江,但是被暨大拒绝了”,水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
满街水泥路 水往哪渗?
专家:人行道广场要用透水砖
“我们的城市"硬质化"太高了!”华南理工大学给排水专家表示,满街的水泥路面,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物质,学术上称作城市“硬质化”,后果是降水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导致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公园绿地除了休憩娱乐等用途,在南方的多雨气候下,还起着“汇水”作用,让大雨来临时的径流量减少。他透露,很快将出台《广州雨水规划(2008-2020年)》,将“增加绿地,减少雨水径流”写入,未来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要采用透水砖,屋面人工湿地使雨水回用,例如选择滞洪区、低洼地做蓄水景观。
德国:地下设调蓄库
德国汉堡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大规模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另外,德国绿化率非常高,减少了雨水径流。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若无相关设施,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