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探索“民生和谐”之路
新华社2007年10月18日武汉讯 地处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林区作为一个生态高敏感区,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增幅全省第一、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多目标统一。
生存模式: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
1956年,国家决定将神农架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生产基地,由此在沉寂了千百年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里,人类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至上世纪80年代初,神农架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00余万立方米,但林区森林覆盖率也由85%急剧下降为63%,其生存前景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后,神农架林区开始探索将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型转轨,但在缺乏替代产业的背景下,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无法调和,以砍伐加工为主的“木头经济”仍然占据着林区80%的经济比重。
2000年3月,神农架林区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做出“全面停伐天然林”的决定,但一系列社会矛盾随之凸现:全区80多家森工企业关闭,工业经济基本消失;8万总人口中,有3000多名林业下岗职工,5万多名农民失去传统收入;全区财政、就业、社会保障各领域都陷入严重困境,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
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引导神农架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并进发展模式。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也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与创新:财政一次性拿出1586万元,用于缴纳林场职工养老保险金;筹措资金4000万元,对保护区内8100多名群众实施生态移民;积极争取各种资源及政策,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科考调研基地。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平稳实现了由“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软着陆。
据介绍,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以来,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逐步上升到88%,自然保护区内更是达到96%;活立木蓄积量年净增29.02万立方米;金丝猴数量达到1300多只。全区实现了2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两翼起飞:“旅农林”“矿电化”并举
如今的神农架林区生态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彻底打破“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以“旅农林”为主导,“矿电化”为支撑,实现两条“生态产业链”互动并举。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94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50%以上。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神农架相继完善了神农顶、天燕等多个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并新建滑雪场、天门垭、大龙潭金丝猴科研观赏区等一批新景点,全区己有国家4A级风景区3个,星级酒店38家,日接待能力近万人。经过精心打造,神农架己成为湖北“一江两山”旅游总体开发中连接“三峡”与“武当山”的重要枢纽。此外,还延伸形成了茶叶、干果、蔬菜、中药材、畜牧业五大旅游产品基地,开发出百余个旅游产品,500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旅农林”产业项目155个。
据神农架林区旅委统计,2006年,全区接待游客达到8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量在4年内增长了42倍,“旅农林”产值超过3.5亿元。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7.4%。
在产业转型中,神农架始终坚持以生态资源保护为“第一前提”。“矿电化”产业链的开发地点选择在距自然保护区100公里以外,而且严格执行限量开采,不允许露天作业,确保不对环境造成破坏。资料显示,自2003年以来,林区的各项环境指标均呈继续上升态势。
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程虹调研后认为,神农架有效利用了自身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而且两条产业链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旅农林”产业初期基础设施投入大,产业回收期长,而“矿电化”产业链的开发,则对林区近期经济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以人为本:生态和谐推进民生和谐
过去的神农架林区,是一个集边、山、少、贫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仅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农户靠伐木为生,终日劳作却难获温饱。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以来,随着两大循环产业模式的确立,林区财政逐年增长,2006年达到1.12亿元,年均增幅为湖北第一。
逐渐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神农架建设生态家园、和谐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王海涛说,生态和谐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实现社会民生和谐。近年来林区政府坚持把财力向基层倾斜,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民生体系,初步完成了从生态和谐向民生和谐的渐变。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神农架大力开展以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路、水、厕、厨及水电气的“八改五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政府为农民免费设计绘制住宅图,并派技术人员跟踪服务,使农村新建住宅统一规划;将8000多名群众从交通不便或生态敏感的地区迁至生产生活方便的地区,并给予生态创业方面政策支持。
神农架林区还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一批惠民政策:从2004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全免费,并对农村中小学贫困住宿生发放生活费,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4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当年参合率就达81.67%,而且逐年提高;林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建立“惠民医院”,为困难群众提供“零利润”药品,并提供25项费用全免或减半的医疗服务项目;2005年又在湖北山区率先启动农村低保,使农村五保户生活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湖北省一些人士认为,经过几年努力,神农架己初步探索出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但从长远看来,对待这样特殊的生态敏感地区,国家还应在绿色GDP核算、生态补偿市场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等诸多问题上,给予更多的重视与研究。
(记者唐卫彬 郭嘉轩)